电子报
电子报

海研所积极参与2022年浙江省海洋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活动 【查看原文】


 

本报讯6月9日上午,由浙江省农业农村厅、舟山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2022年浙江省海洋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活动在舟山朱家尖的省海洋维权执法基地码头举行。活动以“养护水生生物,建设美丽中国”为主题,旨在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践行“两山”理念,加强海洋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推动水生生物资源养护事业发展,以实际行动养护海洋水生生物资源,为所有生命构建共同的未来。副省长徐文光宣布活动启动,市领导何中伟、徐仁标、张明超、王伟、张立军及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杨大海等省有关部门领导出席活动。企业、机关代表和渔民共150余人参加了此次活动。

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以下简称海研所)作为承办单位之一参与了此次增殖放流活动,并提供了部分放流苗种。整个活动中除了大黄鱼、小黄鱼、鮸鱼、褐菖鲉等传统经济海洋鱼类外,也放流了横带髭鲷、马面鲀等新的品种,海研所去年救助的一只国家一级保护水生野生动物红海龟也在此次活动中放生。

海研所紧紧围绕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和我省“渔场修复振兴”计划,发挥西轩渔业科技岛平台优势,先后突破中国对虾、曼氏无针乌贼、条石鲷、大黄鱼、小黄鱼、黄姑鱼、日本黄姑鱼、三疣梭子蟹、海蜇、褐菖鲉等10多种水生动物的规模化繁育技术,自2005年以来累计放流乌贼受精卵3亿余粒,海蜇3亿余尾,各种鱼类4000余万尾,虾类7000万余尾,蟹类6000余万只,为东海渔场修复振兴和我省渔业高质量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另外,近年来海研所利用农业农村部东海区渔业资源动态监测网浙江站、农业农村部重点渔场渔业资源科学观测实验站、长江流域水生生物资源监测浙江站等部级平台积极参与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如中华鲟、江豚、瓜头鲸等种类监测与救助,并得到农业农村部与省农业农村厅相关部门认可。

海研所 何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