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第23次教育工作讨论会专题会议暨第26次教书育人研讨会召开


  本报讯(记者 清周 崔凯 通讯员 宋文晶)9月11日~12日,我校第23次教育工作讨论会专题会议暨第26次教书育人研讨会在昌平举行。围绕“清华新百年人才培养的使命和战略”这一主题,近百位来自教学第一线的教学名师、骨干教师和青年教师代表回顾过去、审视现在、展望未来,进行了热烈深入的探讨。校党委书记胡和平,校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韩景阳,副校长袁驷出席会议。
  开幕式上,副校长袁驷介绍了本次专题会议的主题和主要研讨内容。教育研究院史静寰教授作了主题报告,介绍该院不久前初步完成的《清华大学本科生学情调查报告》的主要内容。报告采用国际上主流的“大学生学习性投入”的概念,用几个月的时间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从总体上分析了我校与美国同类大学在5个可比性指标上的水平差异。报告认为,清华的本科教育有自己的优势和传统,与美国顶尖研究型大学相比各有所长。但在“生师互动”这一指标上,无论低年级还是高年级,都低于美国大学的平均水平。报告强调,目前不但需要在课程系统、课堂教学、学生选拔及评价制度、师生关系等方面进行全面改革与建设,更需要深刻思考大学教育的使命和价值取向。要把学生放进大学组织的核心,把学生的个体发展和人生进益作为大学教育的真正目标。
  随后,与会教师进行了两个半天的分组讨论。他们从教书育人工作的切身体会出发,集中分析了我校当前人才培养的优势与特色、成功与不足、危机与挑战,并在国际国内大背景下深入探讨了面向新百年人才培养的使命和战略措施。会场气氛十分热烈,经常出现互相问答、深入辨析的精彩场面。
  申永胜、陈信义、李子奈分别代表工科、理科和文科讨论组进行了交流发言。与会教师一致认为,一流大学人才培养的核心是全面素质的培养和健全人格的塑造。清华要发挥综合性、研究型、开放式的优势,使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和各个具体的育人环境都服务于这个核心。要针对不同学科方向,形成各具特色的人才培养价值观,如基础理科院系应该提倡“科学高于一切”的价值观,培养有志投身科学的优秀人才。
  除了在宏观层面探讨学校发展的整体战略以及人才培养的目标与方向外,各讨论组还针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具体途径归纳了数十条建议。教师评价体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青年教师成长、师资队伍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和学风建设等,都是老师们特别关注的内容。
  教育研究院的调查报告引起了老师们的浓厚兴趣。人才培养是爱的教育,教师要加大投入,与学生更深入地互动、沟通,潜移默化育人才成为与会教师的共识。他们提出,希望学校通过政策导向,切实激励教师把更多精力投入到人才培养上;加强教学组织建设、增加师生接触时间等措施有助于加强师生互动;在课堂教学外,老师们要加强对学生的规划引导,关注他们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文科组特别邀请新闻学院陈昌凤教授作了题为《人文精神是一流大学一流人才培养的必备要素》的专题汇报。陈昌凤提出,顶尖的大学应当培养一些能够 “关注天空”的人。人文精神是大学教育的灵魂,它决定着教育的价值观。整体教育环境的营造和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中无不需要人文精神的浸润。
  闭幕式上,校党委书记胡和平发表了题为《立德敬业,教书育人》的讲话,与大家共同探讨教书育人工作。胡和平指出,要增强新时期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中心工作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历史给了我们新的机遇,同时也给了我们新的挑战,我们必须要抓住机遇,承担责任,为国家培养拔尖创新人才,跻身世界一流大学行列。胡和平说,教师要立德敬业、教书育人,要做学生健康成长的领路人。教师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发挥着非常大的作用,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要做到身正为师,率先垂范。胡和平说,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努力实现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工作的新突破。要以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树立科学的质量观。要关注就业工作,把学生引导到将来能为祖国和人民作出更大贡献的工作岗位上去。要优化培养过程,为学生成长提供宽广的空间。要强化因材施教,为特色人才脱颖而出创造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