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探索高校“延伸办学”模式 服务长三角经济社会发展
国际学院(苏州研究院)正式开学









  本报讯 (记者 谢天武 学生记者程祝华)“始终奋进在时代前列,培育‘国民表率、社会栋梁’之才”、“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创建‘人民满意、世界一流’大学”条幅高悬,《中国人民大学之歌》澎湃回响,国际学院(苏州研究院)开太楼内充溢着庄重而热烈的气氛。9月6日,我校与苏州市人民政府合作共建的国际学院(苏州研究院)正式开学,首批金融学、财政学、汉语国际教育、法律等专业的359名全日制研究生以及50名金融EMBA学生、30名培训学院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学生将在位于苏州工业园区独墅湖高教区的校园开始学业。
  出席开学典礼的有我校校友、法学院博士生导师、原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国家首席大法官肖扬,原江苏省委书记、江苏省人大常委会主任陈焕友,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党组书记、二级大法官公丕祥,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院长、党组书记、二级大法官应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执行委员会主席、原教育部副部长章新胜,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副司长宋德民,我校校友、原江苏省政协副主席胡福明,我校校友、南京大学党委书记洪银兴,原河南省政协副主席、我校河南校友会会长赵江涛,原广东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我校校友黄浩等。
  我校校长纪宝成、党委书记程天权、党委常务副书记牛维麟、副校长陈雨露;江苏省委常委、苏州市委书记蒋宏坤,苏州市委副书记、苏州市市长阎立,苏州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杜国玲,苏州市政协主席王金华以及苏州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出席开学典礼。
  开学典礼由我校党委副书记兼副校长王利明主持。
  肖扬在致辞中指出,中国人民大学与苏州市人民政府合作共建国际学院(苏州研究院)必将对苏州及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建设、文化建设、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做出积极贡献,必将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创新中的一件大事。他深情回忆了1957年至1962年在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学习的时光,并勉励首届进入国际学院学习的新同学做“德才兼备”的人,做“知行合一”的人,做“拼搏实干”的人。
  纪宝成校长回顾了国际学院(苏州研究院)的建设历程,他强调,国际学院是学校进入新世纪以来为推进“人民满意,世界一流”大学建设进程,按照“高水平,有特色,国际性”定位,与苏州市共建的高层次教学研究机构。国际学院将采用延伸办学的模式,充分发挥学术“特区”的优势,依托中国人民大学的学科优势、人才优势和资源优势,积极发挥“思想库”、“智囊团”的作用,为苏州市乃至长三角地区在新时期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高质量人才保障和有力的智力支持方面贡献一份力量。国际学院将建设成为我校在华东地区的教学研究基地、实习调研基地、国际合作平台、高端培训中心、创新研发园区。他向第一批新同学寄予三点希望:立学为民、治学报国;明德博学、求是笃行;崇尚学术、纯洁学风。
  校友代表公丕祥、法国驻华使馆法律事务参赞Jean4Luc4Quinio、苏州市市长阎立、教师代表徐孟洲,外籍教师代表、美国纽约州立大学Lahin教授,新生代表刘文超在典礼上致辞。
  开学典礼上,我校党委书记程天权与中国浦东干部管理学院常务副院长冯俊共同为中国浦东干部学院独墅湖培训基地揭牌。
  纪宝成校长与江苏省委常委、苏州市委书记蒋宏坤共同为法官研修中心、联合国及其它国际组织公务员研究和培训中心(苏州)、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华东分社、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华东分社、中国人民大学文化科技园苏州分园、气候变化与低碳经济研究所等科研、培训、出版机构揭牌。这些研究机构将充分发挥我校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优势,在经济、国际贸易、会计、金融、法律、新闻、工商管理、公共管理、中国传统文化等学科领域,更好地将知识优势和人才优势转化为长三角地区发展的动力。
  参加开学典礼的还有苏州工业园区、苏州独墅湖高等教育区管理办公室相关负责人以及我校荣誉教授代表、各院校负责人、合作项目外方代表、著名校友代表、各相关学院及机关部处负责人代表、教授代表;独墅湖高教区入驻高校教师代表、当地兼职教授及相关单位代表、国际学院教师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