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担纲民族复兴大任通讯员 胡庆方

    “985工程”二期,武汉地球空间信息创新平台承担“973”项目9项、“863”项目66项,获国家三大科技奖励8项;成功研制“紫外多波长激光雷达系统”等软件平台,其关键技术指标世界第一;参与策划和实施 “子午工程”、“地球空间双星探测计划”等国家重大科学工程……这是武汉大学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的一个历史片段。
    60年光阴荏苒,60年波澜壮阔。在中国共产党正确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中华大地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高水平大学作为国家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受到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武汉大学紧紧抓住国家“211工程”“985工程”、高教体制调整等历史契机,主动参与“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等重大战略,努力与共和国共成长。

                         加强顶层设计,科学谋划发展路径
    “为了实现现代化,中国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承载着中国人心中的强国梦,“985工程”重 点支持包括武汉大学在内的一批高校创建世界一流或高水平大学。源本自强学堂、发先声于荆楚、在中国高等教育布局中具有特殊地位的武汉大学,高水平大学建设步履不止:新中国成立后被列为全国重点高校;1952年院系大调整中为中国高等教育整体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1996年被纳入首批国家“211工程”进行重点建设;2001年进入首批“985”高校;世纪之交成为“中国合并高校的典范”。
    进入新的历史时期,按照“三步走”发展战略和“综合性、研究型”办学定位,武汉大学发挥综合优势,潜心培育办学特色,大力倡树“尊重学者、崇尚学术、学科为重、学生为本、学风求正”。“985工程”二期,以科技创新平台和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建设为载体,紧扣建设一流学科、一流队伍和一流成果,将提升核心竞争力贯穿学校建设的方方面面,努力推动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着力自主创新,不断提升教育质量
    2006年10月,我校以优异成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学校的两大办学特色,即以创造、创新、创业为主要内容的“三创”教育和优良的爱国传统、优秀的学术传承、优美的校园风光相结合的“三优”育人环境,获得专家组一致首肯。致力于打造世界一流本科教育和高水平研究生教育,我校改革创新不断:20世纪80年代,推进以学分制为主线的一系列教学制度创新,被誉为“中国高教改革的深圳”;合校后不久,在全国普遍扩大规模时压缩本科生数量,优化人才培养结构;研究生教育改革始终引领潮流,为新中国恢复和建立学位制度、推行以科学研究为导向的新一轮培养机制改革,贡献了新鲜经验和卓越智慧;扎实推进“本科教育质量与教学改革卓越工程”和“研究生教育质量工程”……
    始终面向战略需求,把知识创新、人才培养和服务社会融入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60年来,学校发挥学科和人才优势,在三峡工程、南水北调、极地科考、粮食安全、重大疾病防治等国家重大重点工程建设中,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推动中国法制进程、参与国家文化工程建设等民族复兴的历史伟业中,始终担当着生力军角色,同时也夯实了高水平大学建设的基础,仅合校以来获国家三大科技奖励22项,在迄今获“湖北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的7人中就有3人出自武汉大学。“985工程”二期,科技经费从2.76亿元增至7.6亿元,文科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和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攻关项目居于全国高校前列。跟踪学科前沿发展方向,聚焦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近年来组建了12个跨学科研究拓展建设平台,搭建60多个跨学科研究机构,促进了更深层次的学科会聚和跨学科研究更大范围、更高水平地开展。
    最近,学校又获喜讯,在2009年国家教学成果奖、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评选中,我校获奖总数和一等奖数均列全国前茅。

                        改革体制机制,开创现代大学制度
    “自强、弘毅、求是、拓新”的校训精神代代传承,激励着武大人“敢为天下先”,新中国成立以来,主动适应国家体制改革和世界高等教育发展潮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开创具有中国特色和符合武汉大学实际的现代大学制度体系,不断提升学校发展的软实力。近年来特别是合校以来,依照国家宪法和教育法律法规,积极探索实行“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学术自由、制度保障”的有效形式。充分发挥专家学者在学术治理、学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在校学术委员会中特设了学术道德仲裁机构,明确规定并落实学院(系)党政主要负责人不兼任教授委员会主席。
    按照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目标,改革以传统学科界限为基础的教学科研组织模式,面向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战略需求,探索教学(学科)与科研行列交织的“矩阵架构模式”。以财务管理体制改革为切入点,全面实行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有效激发了校院两个方面办学积极性。不断完善并坚持按规章制度办事,近年来成功规避了当前一些高校中存在的在招生、财务、产业等方面的办学风险,确保了学校健康、稳定、有序运行。改革人事干部管理制度,积极探索和实施干部公开选拔制度和教师聘任制度。实行“985工程”项目专家聘任制,一批年轻归国优秀人才加盟武大,近五年新增国家基金委创新群体4个、教育部创新团队6支。

    60年来,武汉大学以民族复兴为己任,把主动适应社会、服务社会、引领社会作为价值追求,始终与祖国共同奋进。站在科学发展新的历史起点上,学校正以“五学”(学者、学科、学术、学风和学生)促“两力”(综合实力和凝聚力),充分发挥“三库”(思想库、科技库和人才库)作用,在加快建设国内外知名高水平大学的历史进程中,努力实现“三个转变”:从资源紧缺型大学向资源合理配置型大学转变,从国内最好的大学之一向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转变,从校园最优美的大学向校园更为优美、核心竞争力更强的大学转变。
    六十载风雨情、奋斗歌、发展路,武汉大学正充满信心,豪迈地迈向美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