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秩春秋辉煌路 继往开来谱新章中国海洋大学60年发展历程回眸
应运而生 特色立校
中国海洋大学的前身是始建于1924年的私立青岛大学。后经国立青岛大学、国立山东大学、山东大学等几个时期的变迁,发展成为山东海洋学院。1930年,时任校长杨振声倡设海边生物学、海洋学、气候学等与海洋相关的学科,并广聘名师。1946年,国立山东大学在青岛复校,在院系设置过程中,诞生了我国第一个水产系。1951年,时任山东大学校长的华岗,把学校的发展目标和办学特色定位于“文史见长,加强理科,发展生物,开拓海洋”。正是因为新中国的成立和大规模振兴国家经济,我国的高等教育开始全面发展,海洋科学和海洋高等教育才开始成规模地、现代化地成长和壮大。1958年,山东大学主体迁往济南,以留在青岛的与海洋、水产有关的系、专业和教研组为基础,经中央中央批准,1959年3月成立了山东海洋学院。自此,一所以海洋和水产学科为特色的高等学府,开始了独立发展的历史新阶段。
海院独立建制伊始,所设5个系10个专业全部涉海,使学校海洋学科(专业)在已有的基础上得以大幅扩展;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学校相继参加了山东省近海水产资源调查和全国海洋普查,都担当了主力军角色;赫崇本教授联合校内外知名专家上书国务院,倡设国家海洋管理的专门机构,促成了国家海洋局的成立;以副组长单位身份,协助主持《国家海洋科技发展规划》的制定,为国家海洋科技事业高起点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20世纪60年代初,尽管受到政治运动的干扰和三年自然灾害的影响,国家仍十分重视海洋科教事业:刚成立一年的山东海洋学院就被中共中央确定为全国13所综合性大学之一;斥巨资为学校建造了我国第一艘2500吨级的海洋实习调查船———东方红号。
全校上下不负国家重托,齐心协力,发奋图强,研究海洋,培育英才,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不断提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学校焕发出久违的蓬勃生机与旺盛活力。1988年1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学校更名为青岛海洋大学,校名由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题写。以文圣常、方宗熙、管华诗、冯士筰、侯国本、陈宗镛、张正斌等为代表的一批学者、专家,在长时间积累的基础上,执著追求,顽强拼搏,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大大提升了学校的科研水平和社会影响力。
20世纪90年代中期,学校科学把握了特色与综合、质量与规模的辩证关系,坚持走内涵发展道路,加快了改革发展的步伐,首批进入国家“211工程”建设行列。通过“211工程”重点建设,学校整体水平大幅提升,有特色的综合性大学建设扎实推进。
进入21世纪,国家制定了《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提出逐步把我国建设成为海洋强国的宏伟目标。世纪之交,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也如火如荼。“办什么样的大学、走什么样的发展之路”成为摆在海大人面前的重大课题。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李岚清明确指示“青岛海洋大学是特色大学,要保留和发展她的特色”,为学校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时任教育部长陈至立也指出学校 “要在海洋特色方面‘异峰突起’,有所突破,要能够代表国家,站在世界海洋领域教学科研的前沿。”在高等教育大调整、大改革的背景下,学校审时度势,抢抓机遇,率先举起了建设高水平特色大学的旗帜,促成教育部、山东省人民政府、国家海洋局和青岛市人民政府共同重点建设海大,学校由此跻身国家“985工程”,为在新世纪初叶快速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2002年10月,学校获准更名为中国海洋大学,开始了全面建设高水平特色大学的新征程。学校制定了《中国海洋大学发展战略规划》,确定了发展的长远目标和战略举措,为今后20多年的发展描绘了宏伟蓝图。
谋海济国 成就斐然
(一)学科(专业)布局日臻优化1959年海院建校时只有5个系10个专业,1965年时发展到6个系10个专业。1977年国家恢复高等学校统一招生考试制度,学校9个专业招收本科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学校制定了《山东海洋学院1981-1990年教育事业发展规划(草稿)》,对办学体制和内部管理体制进行全面改革,在重点保证海洋、水产学科发展的同时,大力调整学科和专业结构,初步奠定了以海洋和水产为特色的综合性大学的基础。1981年,学校获准成为全国首批具有博士和硕士授予权的高校,新中国第一位海洋学科、水产学科的博士生均在学校诞生。至1987年底,学校的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的比例由1983年的7∶3调整为3∶7,实现了学科、专业结构的历史性转折。
进入20世纪90年代,学校重点支持、精心培育海洋和水产等特色学科,并在此基础上积极拓展特色学科(专业)。通过国家“211工程”的重点建设,海洋科学成为具有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物理海洋、水产养殖、海洋药物、海洋化学、海洋遥感等优势学科(专业)的实力进一步增强,海洋法学、海洋管理等交叉学科(专业)长足发展,经济学、管理学、文学也相继增设了硕士点。学校学科(专业)特色愈加鲜明,学科(专业)布局进一步优化,高水平、多层次人才培养的格局已经形成。
进入21世纪,学校确定了“重特色、求质量,先做强、再做大”的总体发展策略和“强化发展特色、协调发展综合,以特色带动综合、以综合强化特色”的学科(专业)发展思路,学科建设、研究生教育和科研工作,借助于“211工程”、“985工程”重点支持,迈上新台阶。引进大师和大师级学术带头人,领衔起步较晚、力量相对薄弱的哲学社会学科(专业)或社会急需的应用学科(专业),是新时期学校学科发展的重大举措,有效地促进了这些学科的跨越式发展。2008年4月,学校“211工程”三期启动建设,“985工程”二期建设扎实推进,为学校跨越式提升水平构筑了崭新平台。
今日之海大,已经成为一所以海洋和水产学科为鲜明特色,涵盖理学、工学、农(水产)学、医(药)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法学和教育学等9大学科门类的教育部直属的综合性大学。设有20个院,1个基础教学中心,67个招生本科专业,2个国家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1个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有在册各类学生30000余人,其中博士、硕士研究生5900余人、本科生14000人、留学生1200余人、继续教育生8900人,比1978年学生总数增长了33.5倍。拥有8个博士后流动站,6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4个博士学位授权点,17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31个硕士学位授权点,6个大类拥有专业学位授予权;拥有海洋科学、水产2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有物理海洋学、海洋化学、海洋生物学、海洋地质、水产养殖、渔业资源、捕捞学、水产品加工与贮藏、环境科学9个国家重点学科和海岸及近海工程国家培育重点学科,覆盖了国家在海洋科学和水产两大领域全部的本科专业、硕士点、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学校在海洋、水产等优势学科领域还拥有一批代表国家水平的教育与科研机构,如国家海洋药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海洋生物工程中心,以及物理海洋、海洋药物、海水养殖、海洋遥感、海底科学与探测技术、海洋环境与生态、海洋化学理论与技术等7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2个山东省重点实验室,还有海上流动实验室———3500吨级东方红2号海洋综合调查船。在人文社科领域,还拥有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和“985工程”支持的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2006年9月,由教育部和国家海洋局共建的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中心落户海大。2007年11月,以海大为主要依托单位的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启动建设。这两个高层次创新平台的建设,为学校进一步巩固学科特色,大幅度提升综合实力,提供了新的契机。
(二)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学校坚持瞄准国际科技前沿,把握未来科技发展趋势,以提升学术水平和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目标,积极开展基础性、前瞻性、原创性研究,不断提升源头创新能力建设,取得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创新成果。管华诗院士主持的“海洋特征寡糖的制备技术 (糖库构建)与应用开发”项目荣获2009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该奖项是国家科技奖励制度改革以来,国家授予的第7项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学校成为国家第6个获奖单位,为山东省,特别是我国海洋、水产领域实现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零的突破作出了重大贡献。
学校承担“863计划”项目数从“九五”期间的21项到“十五”期间的88项,经费从80万到1亿元,实现了飞跃式发展。“十一五”以来,承担国家三大科技计划项目数位居涉海单位之首:主持“863”计划项目总经费2亿元,主持“863”计划专题课题72项,其中国家“863”计划重大专项1项,项目经费约6000万元,创学校单项科研项目经费历史之最;2009年度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近百项,资助金额3760余万元,较2008年增长57%;主持国家重大基础发展规划(“973”)项目4项。学校年度科研经费总额2008年实到2.7亿元,比“九五”初期的1996年(1734万元)增加14.6倍,比“八五”初期的1991年(781万元)增加了33.6倍,师均科技经费多年居教育部直属综合性高校前列。人文学科科研竞争力显著提升,1998年,人文社会科学课题数11项,当年经费4.5万元;2008年,人文社会科学课题数110项,当年获批经费681万元,比1998年经费增长128倍。多项体现学校特色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得到中央领导和省部领导的肯定。
“十五”以来,学校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山东省最高科学技术奖1项、山东省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理工科省部级一、二等奖88项。高水平科研论文数量快速增长,被SCI、EI、ISTP等收录论文5200余篇,2007年,学校被SCIE收录论文数居全国高校第32位,引用频次居全国高校第35位;申请发明专利341项,已授权的发明专利215项,其中国际发明专利6项。“蓝色兴鲁”和“蓝色兴市”计划积极实施,学校社会服务能力明显增强。
(三)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学校历来高度重视教学质量。20世纪五六十年代,学校坚决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和“高教60条”,办学条件不断改善,教学水平不断提高。八九十年代,面对国家改革开放的新形势及其对高等教育的新要求,学校秉承从严治校传统,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适时修订教学计划,扩宽专业口径,加强基础和实践教学环节,学生的基础理论素养和实际工作能力不断增强,整体办学水平与教学质量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好评,赢得了“学在海大”的美誉。进入新世纪,学校创造性地提出了“通识为体,专业为用”的本科教育理念,实行“有限条件的自主选课制”和“学业识别与毕业专业识别确认制”为核心的本科教学运行新体系,构建起“点线面结合、评(教学评估)查(教学检查)导(教学督导)结合”,全过程、全方位、多层次的本科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保障了教师教学水平和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稳步提高。2007年10月,教育部专家组对海大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进行了实地考察评估,给予了高度评价。学校注重实施创新人才培养计划,不断创新研究生培养模式,全面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近年来,学校有2篇博士学位论文入选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1篇获得提名。
学校自建立以来,为国家培养了数万名高素质创新人才。他们遍布神州,远及海外,成为各行各业,尤其是我国海洋、水产行业的骨干与中坚。他们中,有以管华诗、赵法箴、高从堦、张福绥、胡敦欣、雷霁霖等两院院士为代表的潜心学术、成就卓著的老一辈海洋学家,有以第五届“中国青年科学家奖”获得者宋微波为代表的一批青年科技英才;还有数百位活跃在欧美海洋科学研究的学术舞台上。用人单位普遍认可海大毕业生“宽口径、厚基础、能力强、有特色”的特点,认为毕业生综合素质高,发展后劲足,在专业水平、计算机能力、外语水平、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人际沟通能力、适应能力、改革创新能力和工作态度等方面均表现优良。
(四)师资队伍结构明显改善近年来,学校以实施“211工程”和“985工程为契机,按照“引进、培养、稳定、提高”的总体思路,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打造了一支以两院院士、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长江学者与泰山学者特聘教授、国家级和省级教学名师奖获得者等杰出教师群体为代表,以中青年骨干教师为基础,数量充足、结构优化、爱岗敬业的教师队伍,成为学校高水平、高质量人才培养的有力保障。
学校现有教职工2537人,其中专任教师1298人,博士生导师256人,45岁以下教师占教师总数的85.8%,校内50岁以下博士生导师占博导总数的69.4%以上,47.2%的教师具有博士学位,重点学科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达到 83.5%,教师中有一年以上在校外学习和研究经历的占教师总数的70%,师资队伍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和学缘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名列部属高校前茅。
有一批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在校治学执教: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4人、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12个 “长江学者”,山东省“泰山学者”特聘教授6人,“筑峰人才工程”、“绿卡人才工程”岗位教授14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9人,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4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2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01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9人,入选教育部新(跨)世纪人才58人,中国青年科学家奖1人。中国当代著名作家王蒙担任顾问、教授、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名誉院长,原国家海洋局局长王曙光受聘海大顾问、教授、海洋发展研究院院长,著名画家范曾担任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院长,6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受聘为名誉教授,7位知名作家受聘为 “驻校作家”,还有500多位国内外专家、学者组成的“客座教授团”以及来自十几个国家的40多位专家、学者组成的“海外教授团”。
(五)校容校貌日新月异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1959年山东海洋学院独立建制以来,学校的基本办学条件发生了巨大变化,校容校貌日新月异。从原有的鱼山校区,到1992年正式启用浮山校区,再到2006年正式启用崂山校区,学校占地面积和校舍面积实现了历史性飞跃,办学条件获得极大改善,办学空间大幅度提升。
2008年学校占地面积达到168.69万平方米,与1978年的33.25万平方米相比,增长了4.07倍;校舍建筑面积2008年达到71.1万平方米,比1978年的8.39万平方米增长了7.47倍;教学及辅助用房从1978年的3.89万平方米,达到现在的34.87万平方米,增长了7.96倍。学生宿舍从1978年的1.41万平方米,达到2008年的17.87万平方米,增长了11.67倍。教职工住房面积1978年仅有1.18万平方米,截止2008年学校新建教职工住房达到17.38万平方米,增长了14.73倍。2008年学校固定资产总额达到58858.66万元。
图书馆馆舍面积2008年达到近6万平方米,馆藏书量从建国初期的24万册增加到286.66万册,其中印刷型文献181万余册,电子图书56万余册,中、外文电子资源数据库100多个,数字化校园日渐形成。
文化传承 理念创新
私立青岛大学时,学校 “以教授高深学术、养成硕学宏才,应国家之需要为宗旨”。1930年,《国立青岛大学组织规程》提出“本大学以提高民族文化、研究高深学术、养成健全品格及专门人才为宗旨”。新中国成立后,学校把发展目标和办学特色定位为“文史见长、加强理科,发展生物,开拓海洋”。1959年山东海洋学院成立,提出了“以教学为中心,科学、科研、劳动相结合”的办学指导思想。改革开放后,学校确立了“重特色、求质量,先做强、再做大”的学校总体发展思路。
经过长期的办学实践,学校积淀了深厚的人文底蕴,凝炼形成了“海纳百川,取则行远”的校训,“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的校风,“求是、求博、求精、求新”的学风,“治学严谨、执教严明、要求严格”的教风,形成了以“兼容并包、海纳百川的学术理念和博大胸襟,崇德守朴、求真务实的人文追求和科学态度,上下齐心、锲而不舍的团队精神和坚韧毅力,心系国运、探索不已的优良传统和进取精神”为基本内容的海大精神,形成了以“海纳百川、兼容并包的博大胸怀,不畏艰险、探索不已的进取精神,严谨求实、取则行远的治学风范,崇尚学术、谋海济国的价值取向”为内核的海大文化。
学校制定实施 《中国海洋大学关于进一步加强文化建设的若干意见》,着力推进海大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环境文化建设,努力建设富有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和海洋特色的大学文化。研究制定《中国海洋大学章程》,建立健全现代大学制度。依据《中国海洋大学形象识别系统(UIS)手册》,开展学校品牌形象识别系统的建设推广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