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历史的车轮驶过2005年,中国唯一一所烹饪类普通高校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也走过了20年的光辉历程。
20年的历程,得到了教育部、商业部、内贸部以及四川省委省政府的亲切关怀;20年的历程,充满了拼搏的艰辛和成功的欢乐,历史记下了烹专人奋斗的身影和进取的足迹;20年的历程,一批又一批的毕业生,已经或正在成为中国餐饮旅游业的栋梁。20年的历程,四川烹专从弱小倒壮大,从默默无闻倒誉满天下,成为中国高校百花园中吐放异香的一株奇葩。
从北巷子、清江路道龙泉驿:学校沿革与发展状况
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是在小平同志亲切关怀下,于1985年在成都创建。先后隶属于原商业部、国内贸易部,1998年因高校体制改革,划转四川省人民政府主管。建立之初的四川烹专位于北巷子,校园面积狭窄,教学条件简陋,教职工总数不足百人,设有一个专业,首届招收大专生仅有70人。1992年,学校主校区由北巷子迁往清江路,校园面积得到扩大,教学条件不断改善,办学特色逐渐形成,一所以特色著称的、在中国高校中独树一帜的烹饪高校在海内外的影响越来越大。2003年,为了实现四川由旅游大省到旅游强省的发展战略,四川省委、省政府决定以四川烹专为基础创建四川旅游学院,成立了以省长张中伟为组长、副省长柯尊平、王怀臣为副组长的筹备领导小组。借此历史提供的大好机遇,烹专人以更加忘我的奉献精神,快马加鞭,乘势而上,用卓有成效的业绩向着创建升本的目标迈进。2005年10月15日,学校主校区由清江路迁往龙泉驿,标志着四川烹专步入大鹏展翅的又一个历史的新起点。
如今的四川烹专,有普通专科生5453人,非学历短期培训规模常年稳定在2000人左右。现有烹饪技术系、食品科学系、旅游管理系、文化与艺术系、运动与休闲系、酒店管理系、经济管理系、外语系、信息技术系等9个教学系;开设有烹饪工艺、西点工艺、烹饪与营养、工商企业管理、旅游管理、商务英语等30个专科专业,涉及工、管、文3个学科门类,形成了涵盖普通专科、对口高职和成人教育、自学考试以及短期培训等多层次和多形式的办学格局。20年来,为国家培养了普通专科生10000余人、成人教育和自考生2800余人,历年
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都在90%以上。
学校的川菜发展研究中心、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研究所、川骄川菜味理研究所、碎米芽菜研究所等4个科研机构,在国内餐饮、旅游行业享有较高声誉。近5年来,共有科研项目93项,其中省部级科研项目14项;教学、科研成果获奖25项,其中省部级教学成果奖8项、省部级科研成果奖4项;出版著作84部,教材53部;发表论文803篇。
二、
倾力筑巢引凤来:良好的办学条件和雄厚的师资队伍
学校现有龙泉校区、清江校区、北巷子校区和南站校区4个校区,占地715亩,另有发展规划用地1160亩。现有教学仪器设备值2813万元。共有计算机1549台(其中用于教学1186台)、电子阅览室3个(共210座)、多媒体教室46个(5296座)、语音室6个(344座)。藏书51.6万册,另有电子图书20万册。建有烹饪类图书资料室和较为齐全的烹饪特色书库。
校园网建成开通多年,并与中国教育科研网对接。设有网管中心,学校教学、科研、办公实行网络化管理。学校为每个专任教师配备了计算机。全校开发制作电子课件的课程达40%以上。
学校建有食品分析实验室、食品营养实验室、食品微生物实验室、烘焙实验室、导游模拟实验室、旅游资源基础教学实验室、客房服务模拟实验室、企业管理模拟实验室等17个实验室。基础实验室配套齐全,实验设施较为完备。食品工艺实验室(中、西餐烹饪)在全国烹饪教育中处于领先地位。
师资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学科建设的水平主要反映在教师队伍的水平上,因此,学校把师资队伍建设作为学科建设的重点,以此来不断提高办学水平。学校现有专任教师305人,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的教师106人,高职比35%。其中,教授22人,副教授84人;博士4人,硕士62人,高学历比22%;另有在读博士8人,在读硕士28人,硕士研究生班结业20人。在专任教师中,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享受者、中科院博士彭德川副研究员,部级优秀专家熊四智教授,“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唐宇教授,留日博士徐润祺教授,“亚洲女子围棋手第一人”孔祥明八段、全国体操比赛冠军龙妮娅;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有徐学书教授等3人;国家级职业技能评委15人,取得高级职业资格56人,获得国家级大师、名师荣誉称号32人。学校注重对外交流,出国进修、学习的专任教师达200多人次。另聘有兼职教授、副教授75人,其中博士15人、硕士27人。常年聘有外籍专家1人。
异乡独放满神州:鲜明的办学特色
二十年来,学校坚持“以特色和质量求生存,以改革和创新促发展”的办学理念,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
全国领先的烹饪教育
作为全国唯一独立设置的烹饪普通高校,四川烹专一直把烹饪类专业作为主干专业进行重点建设,经过二十年的不断探索和积累,在烹饪教育特别是烹饪高等教育上在全国同类专业院校中保持了领先位置。
突出创新的培养模式
学校在办学理念上,强调学术性与应用性、操作性的有机结合。按照这种培养模式, 学校在二十年的办学中,为社会培养了上万名有理论、懂业务、会操作,又有管理才能,进入企业就能胜任工作的优秀毕业生。
产学结合的办学方式
多年来,我校不断探索产学研结合的办学方式,在全国各地建立87个教学实践基地,形成了遍布全国的实习网络体系。为寻求与企业深层次的合作,我校还与有关企业共同投资成立了“四川朋远餐饮管理公司”、“四川烹专谭鱼头烹饪学院”等实体,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产学研一体化。
成效显著的社会服务
学校充分发挥自身专业优势,瞄准社会需求,在举办普通学历教育的同时,在全国各地建立了七个成人教育教学站点,通过成人教育、自学考试等形式,近五年来为全国20多个省区培养了近3000名学员。据不完全统计,自1996年以来,共培训行业人员11000人。学校的“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近五年来共考核10200人。
频繁广泛的对外交流
1994年以来,学校先后与法国杜盖酒店管理学校、马塞酒店管理学校结成姊妹学校。此后,又陆续与澳大利亚、美国、意大利等国家的相关院校签署了定期交流的协议,至今,已有200多位师生进行过这种院校之间的国际交流。近年来,学校每年平均接待各种参观访问团体200余个,上千人次。
这些鲜明的办学特色,蕴含了丰富的办学内涵,显示出学校较高的办学水平,并最终使学校走上了良性发展的快车道,奠定了学校未来发展的坚实基础。
现代化、生态化、园林化的新型旅游大学:光明的发展前景
四川烹专将按照四川省委省政府的要求,把创建四川旅游学院作为学校发展的目标。未来的四川旅游学院将立足四川、面向西部、辐射全国,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本科教育为主体,多层次、多形式办学,工、管、文学科门类协调发展,重点发展旅游和食品科学类专业,力争把四川旅游学院建成一所特色鲜明、培养应用型高级人才的本科院校。
在发展中,学校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坚持“以特色和质量求生存,以改革和创新促发展”的办学理念,深化内部改革,加强学科专业建设与改造,走扩大规模与拓展内涵相结合的办学路子,使四川旅游学院逐步成为本省和西部乃至全国旅游、餐饮行业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重要基地。
到2010年,学校将完成教学楼、图书馆、实验楼、办公楼以及学生食堂、学生宿舍等工程及配套设施的建设,新增建筑面积10.7万m2,教学仪器设备总值达到3613万元。图书总量达到79万册,新建图书信息大楼1.1万M2,建成网络化科技信息中心。学院的办学条件将得到根本性的改善。
回首过去,创业艰辛,成果丰硕;展望未来,任重道远,前程似锦。前进的步履不会停息,进取的号角永远嘹亮。创建四川旅游学院,还需要我们付出更多的心血和汗水。肩负历史的使命,烹专人一定会以坚韧不拔的精神,创造更加辉煌的明天。
(本报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