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为罗马尼亚裔德国作家穆勒在诺贝尔奖公布后接受媒体采访。
备受关注的 2009年度诺贝尔文学奖终于揭晓———现年 56岁的德国著名女作家赫塔·米勒(HertaMüller)因其作品“以诗的专注和散文的真诚,描绘了被放逐者的景观”获得这一殊荣,她也是第12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女性,将获得140万美元。
写少数民族 在极权下的生活米勒1953年出生于罗马尼亚Banat一个日耳曼少数族裔家庭,父亲在二战时曾服役于武装党卫队。1982年,米勒在国内发表了其“处女作”短篇小说集《低地》,但立即遭到了罗马尼亚当局的审查和删减。德国《每日镜报》评价赫塔·米勒的作品见证了齐奥塞斯库统治下的黑暗过去和罗马尼亚境内日耳曼少数民族经历的悲惨记忆。米勒的写作多从这个经历出发,写了少数民族在极权下生活的优秀故事,但书里的政治内容又不过分。她的风格非常诗意,非常简约,是个了不起的作家。
米勒代表作是小说《风中绿李》,小说写了五个生活在齐奥塞斯库专制下的罗马尼亚年轻人。米勒曾说,她写这部小说的原因就是为了“纪念我在齐奥塞斯库统治下被害的友人”,她还自称对他们 “负有责任”。米勒的最新作品《全部财产随身携带》于今年8月出版,书中写了一个被送往乌克兰劳改营的17岁少年。
用罗马尼亚语想象 用德语写作米勒幼年生活在一个罗马尼亚德语社区中,作家曾回忆她第一次接触到罗马尼亚语时已经15岁,在她生活的地方没人讲罗马尼亚语。之后又移民到一个德语国家,所以对于德语和罗马尼亚语两种母语,米勒一直有非常复杂的感情,米勒曾说,“我的罗马尼亚语水平一般,我相信罗马尼亚语最美的部分是我在轿车厂干活时学到的日常用语。今天有人问我从先锋派那儿学到了什么,我回答说我从民歌那里学到的更多。第一次听到MariaTanase(罗马尼亚国宝级别民谣女歌手)时觉得简直不可思议。那是我第一次真正领会民间传说的意义。罗马尼亚的民间音乐和人的生存息息相关。但德国民间传说对我完全没有启发。”冷战标签使诺奖再次留在欧洲瑞典学院终身秘书彼得·恩隆德称赞米勒 “一方面她是一位使用真实幻想语言写作的伟大作家,另外一方面,她又能真切地让你感受到在专制国家里生活的感受,以及充当少数民族、被流放的感受。”尽管这位瑞典学院新任常务秘书没有挑明,选择这位作家是否出于冷战结束20周年的考量,但在许多评论家看来,米勒身上有太多冷战标签。
在德国之外,赫塔·米勒是个陌生的名字。赫塔·米勒的作品在中国内地没有被翻译介绍过,不过台湾曾于1999年翻译出版了这位女作家的代表作 《风中绿李》中文繁体版。对于这位从罗马尼亚移民到德国的女作家,国内的德语文学专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都表示并不知晓。
彼得·恩隆德本周早些时候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坦率表示,诺贝尔文学奖过于“欧洲中心论”了。“我认为这是个问题,”他补充说,“不少美国作家配得上诺贝尔文学奖。”但恩隆德可能欺骗了所有人,特别是因为他这席话备受鼓舞的美国作家,算上米勒,欧洲已经连续获得6届诺贝尔奖。不过恩隆德已经准备好了应付舆论攻击,他昨天立马为自己早先时候的言论做了补充,“我们时刻警惕,因心理上的偏见而挑选获奖作家。这个结果没有任何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