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科学发展观 促进学院发展张耀荔
在学校党委的领导下,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第二阶段已经进入尾声,通过学习科学发展观的系列活动,使物流学院领导班子在推动学院科学发展方面形成了共识,使党员和教职工们进一步深化了对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的认识和理解,坚定了建设高水平特色型大学的发展目标。
一、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形成的共识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学院的发展,促进学院的发展,将学习成果体现在推动学院发展上,是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根本目的。科学发展观是指导思想、方法论。
二、将实践科学发展观成果落实在推动学院发展上通过两个阶段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活动,学院领导班子在听取了广大教职工的意见基础上,对收集的三十多条意见和建议进行了汇总和归纳,并针对问题进行分析和思考。
首先,分析了教职工动力源。通过对教职工群体特征和思想状态的分析,明确了教职工意见和建议的合理性,端正了心态,认识到明确学科建设方向和教师在学科建设中的地位、作用,建立良好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就是驱动动力源的根本所在。提出要以人为本,着力系统工程的建设;建立更为宽松、自由的学术环境;积极向学校争取政策,使社科物流研究基地、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等真正成为可利用的平台;建立科学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加大院务公开的宣传与检查力度,建立阶段性报告制度,强化院务公开的监督。结合岗位聘任,细化岗位责任制,将各项工作落实到岗位,岗位落实到人,明确责、权、利,逐渐形成良好的工作机制和氛围;发挥教工之家的作用,增强教师的归属感。
第二,分析了制约物流学科建设的瓶颈。回顾物资学院物流的发展可以看出,特色的产生需要几代人的努力和不懈的追求,这也是历史沉淀的必然产物。从物流学科的归属、交叉性以及二级学科设定必备条件等方面分析了建设物流学科瓶颈问题。一是提出 “借壳上市”重点建设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的思路,只有有了一级学科,才可能在其下面设立物流的二级学科;二是以物流为特色,打造多科性平台的学科建设思路。
第三,分析了影响科研工作上水平的症结。分析了造成人心浮躁,缺乏潜心做研究的原因,以及缺乏以科学研究为事业的氛围。认为由于机制的问题,现有科研平台缺乏组织保证,难以充分发挥作用;同时分析了由于学院领导班子对基地、重点实验室缺乏建制所带来的消极影响估计不足,没能积极争取政策予以解决;在促进科学研究,提高科学研究水平方面创新力度不够大。提出要积极营造良好学术氛围,提高我校青年教师、研究生的学术水平,增强科研能力,继续开办“周末小教室”,精炼学术研讨议题,将其办成校内外广大教师、学者以至优秀研究生参加学术研讨、交流学术思想、展示最新研究成果平台;加强对外交流,开阔学术视野;狠抓重大科研项目的申报与研究攻关。
第四,分析了实施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短板”。近年来,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不断开拓进取,不断探索教育教学改革手段和方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2007年在市级重点实验室的基础上申请“北京实践教学示范中心”获批准,2008年被教育部授予“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实战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009年“具有国际化视野的物流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实施”获得“北京市教育教学改革成果一等奖”。2007年与德国BA联合大学进行互换教师及留学生工作,同时在校推广本科“物流实验班”,并成功实施。这些成果都是我们今后进一步发展的资源。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虽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实效,但要继续推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入实施,构建综合型的实验教学平台,需要建立完整的物流实验课程体系,构建校企联动培养机制;需要广泛联系企业,从对企业的认知到深入实践,与企业联动培养,实现学校与企业的双赢机制;构建“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制度,需要引导学生参与科研,提高物流专业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培养物流管理方面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第五,分析了大学生培养平台建设“短腿”。针对大众化教育背景下的学生应如何教育、如何管理等问题,提出要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本,树立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服务意识,贴近学生,全面提高教育管理和服务质量。合理构建学生教育管理和服务体系,搭建平台,培养积极上进有责任感、身心健康、懂得爱与尊重、学会宽容和团结协作、热爱生活的学生。管理模式是依托日常管理服务、思想政治教育、学风宿风建设、实践与创新、职业生涯规划、健康成长、研究性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七大平台完善工作体系,实现工作目标。学生工作组实行分项负责,分层管理的工作模式,联合构筑七大平台。七大平台建设已经在大学生培养中发挥了作用,但平台仍存在“短腿”,例如对日常繁杂工作缺乏高效的运行机制,党员思想教育方式、学风宿风建设思路、就业工作开拓及管理队伍建设等方面创新不够,客观原因是学生管理的系统工程不够完善,管理人员缺编,主观原因是思想解放不够,改革力度欠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