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花不见落地有声
多年以前,第一次听陈升的《北京一夜》这首歌的时候,注意到了这样一句“不敢在午夜问路,怕走到了百花深处”。很奇怪的是,不知为什么,就对歌中的这一句印象特别深刻。“百花深处”是个地名?为什么会提到它呢?又会有怎样的故事?
带着不尽的疑问和好奇查了些资料。相传明朝的时候,在这个地方住着一对结婚不久的张氏夫妇,恩爱非常。住着几间茅草房,生活并不很富裕,但却幸福美满,在自己院落周围种着几亩芍药、牡丹,又有一个池塘种着荷花。等到花开的时节,清香幽幽,沁人心脾。更有名流雅士,寻香而来,填词赋诗,使得此处闻名遐迩,尽人皆知。也不知是谁,给取了一个雅号“百花深处”,不禁使人产生无限的遐想与思量。
可是后来好景不长,国家战乱,征兵打仗,丈夫就被迫充军远走,临行前答应妻子,自己一定会回来。可是战场厮杀,谁又说得准是生是死。妻子无限思念自己的丈夫,每日都站在院前,不住远望,期盼着亲人早日回来。可是一日又一日,就是不见那思念的爱人,只有那一池荷花,开了又败,败了又开。谁知,那日一别,竟从此生死两地。妻子再没有收到心爱的人的任何消息,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手中还握着为亲人做得绣花鞋,绣片中两只鸳鸯在池塘里相偎相依深情对望……顾城先生在一首 《题百花深处》中写道:“百花深处好,世人皆不晓。小院半壁阴,老庙三尺草。秋风未曾忘,又将落叶扫。此处胜桃源,只是人将老。”就这样,时间不因任何一个人而停留,带走了良人,也带走了他的妻子,只是不知道他们又相逢了不曾?后来,荷花不在,池塘不在,取而代之的是两排灰房,而“百花深处”也就成了一条胡同的名字,但还是带着它的传奇和神秘。老舍先生有着这样的描写:“胡同是狭而长的。两旁都是用碎砖砌的墙。南墙少见日光,薄薄的长着一层绿苔,高处有隐隐的几条蜗牛爬过的银轨。往里走略觉宽敞一些,可是两旁的墙更破碎一些。”
听说这个地方是在地安门附近,有一次就特地走到那里,沿着地安门大街一路探寻,想去发现这段浪漫故事所留下的痕迹。但很遗憾,就那样与它擦身而过,这也许是缘分使然,虽然失望,但也不太介意。慢慢地就把这件事淡忘了,直到有一天看到电影《十分钟年华老去》,陈凯歌找到了这里,在这条迂回曲折的胡同里,上演了一幕相遇又 错 过 的 故事。两边的墙上还有很多颜色 艳 丽 的 涂鸦,书写着他们自己的故事,很有情趣,不禁又勾起了我对那里的向往。
直到不久前,在新街口南,终于看到了写着“百花深处”的指示牌,这才圆了我这多年来一个愿望。那天怀着些许敬畏踏进了那里,电影里斑驳的墙壁,已经被粉刷一新,看不见个性涂鸦,也看不出和其他街巷的不同。无意间抬头,看见一户门牌,“百花深处”四个字一下子跳进眼帘,立刻心中涌出各种感情,而那四个字仿佛被无限的放大,又好像进入一种幻境,能够听到那妇人思念丈夫的低诉。
诚然,时间能带走一切,改变人的容貌,使现实成为回忆,但还是会有一些东西被保留下来,譬如文字,譬如故事。它们穿过历史的长河,背负着被赋予的意义,和人类的思想,实现了古人与今人的对话,可叹“今人未见古时月,古月曾照今时人”! 胡悦注:良人:古对妻子对丈夫的敬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