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次教育工作讨论会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专题研讨会召开
本报讯 10月15日,第 23次教育工作讨论会———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专题研讨会在甲所第三会议室召开。校党委书记胡和平出席会议并讲话。副校长袁驷主持了研讨会。经管学院院长钱颖一教授、物理系李师群教授应邀作主题报告。各院系、部处相关负责人40余人参加了会议。
胡和平在讲话中指出,第23次教育工作讨论会的主题是 “清华新百年人才培养的使命与战略”。在7月8日的开幕式上,顾秉林校长作了题为 《坚持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任务,再创新百年育人辉煌》的报告,为开好本次讨论会提出了重要的指导性意见。目前各院系根据学校的统一部署,已经制定并上报了本单位的工作计划和方案。学校层面已组织了几次大的交流研讨活动,院系也开展了相关探讨,使本次讨论会取得了良好的开局,希望各单位按照第23次教育工作讨论会的计划,继续组织好学校层面和院系层面的活动。
胡和平强调,人才培养是学校的根本任务,人才培养模式是决定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基础,“拔尖创新人才的特征、培养模式与途径”是本次讨论会中非常重要的话题。培养和造就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要求。为此,教育部出台了 “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学校也制定了 “清华学堂人才培养计划”,学校还要进一步推动各学科领域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拔尖人才培养方面作出清华应有的贡献。
钱颖一介绍了经管学院作为学校本科教育改革试点的经验。通过调研与思考,经管学院提出“既要为拔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创造优良环境,也要为每一个学生个性发展和人格养成提供充分条件”的本科教育两大理念,“点”、“面”结合,教育学生不仅“为学”,而且“为人”。改革中既保持清华和经管现有的优势,又瞄准世界一流本科教育水平,形成通识教育、专业教育课程和任选课程三位一体的本科教育课程体系。2009年经管学院新版的培养方案加大了通识教育课程的学分,强调发展学生中文、英语、数学三项基础技能,因材施教落实于 “优秀人才培养计划”,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清华学堂人才培养计划物理班”项目主任李师群教授介绍了该班的总体思路和实施方案。该项目旨在培养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物理学家,并带动全校基础科学人才以及其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质量的进一步提高。他还介绍了朱邦芬院士对培养一流物理人才的思考:培养一流物理学家是中国一流大学物理系的历史使命,要通过营造良好学术氛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潜力;在良师的引导下,学生既要学习知识更要创造知识,要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批判精神,让学生有仰望星空的空暇和兴致,为一流人才成才精心营造好的环境。同时通过各种形式的人生观教育,教育学生成才先成人。
参会人员围绕本次会议的主题 “拔尖创新人才的特征、培养模式与途径”进行了热烈讨论,对加强学生通识教育尤其是中文写作、中文交流等课程设置问题达成共识,并在如何发现拔尖人才、因材施教、以“点”带“面”等方面提出建设性意见。
袁驷在总结中强调,经管学院和物理系的改革思路和做法开了好头,学校将对本次研讨会达成的共识以及大家的意见和建议作进一步总结,强化、凝练、提升清华人才培养理念,以“清华学堂人才培养计划”来带动各院系和各学科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推动学校整体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刘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