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榆 林 学 院 发 展 纪 实
独 辟 蹊 径 成 大 道


  金秋时节,榆林学院迎来了 2009级新生。据统计,新生报到率达 90%。在高等教育竞争异常激烈的环境中,在经济危机席卷全球的背景下,这一数字格外显眼。一个地处偏远的新建本科院校,以人才强校为基础,以差异化发展为策略,走出了一条以特色确优势、以优势促发展的新路子,为国庆 60周年献上了一份厚礼。
  突出办学特色 形成竞争优势在高校扩招以后,高等教育的竞争日趋激烈,偏远地区高校的处境日趋恶化。作为一所地处偏远的新建本科院校,榆林学院如何应对生存危机?学院党委和行政从特色就是优势、优势就是竞争力的理念出发,在认真调研和充分讨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明晰了办学定位:坚持立足榆林、面向陕北、辐射周边的服务定位,着力培养应用型人才。立足榆林就是立足榆林“两基地,一中心”建设需要,特别是能源化工基地建设需要。
  为适应榆林国家能源化工基地建设的需要,学院着力加强能源化工类学科,努力实现学科专业结构由师范农牧为主向以能源化工类为主转型。升本以来,学院先后建成化学与化工学院和能源工程学院两个相关二级学院,设置了化学工程与工艺等 17个相关专业,其中油气储运工程先后被确定为省级特色专业和省级重点扶持学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学院按“2+1+1”和“2+1”的模式重构了各本、专科专业的课程结构体系。经过努力,学院的“工程实训中心”被评定为“陕西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学院被省教育厅列为“陕西省能源化工人才培养基地”。
  为适应榆林“两基地,一中心”建设的需要,学院建成了 8个研究所,重点建设了生命科学研究中心、能源化工研究中心和陕北文化研究中心。生命科学研究中心建设的陕西省陕北绒山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为榆林第一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能源化工研究中心已成为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陕北文化研究中心建成陕北历史文化博物馆,陕北文化学、民俗学(陕北文化)先后成为省级重点学科。
  由于坚持走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之路,学院赢得了省市的共同关注和支持,2008年 7月 4日,陕西省教育厅和榆林市人民政府在学院隆重举行了省市共同支持榆林学院重点建设能源化工类学科协议签字仪式。市政府在3年内为我院安排专项资金 1亿元,教育厅在 5年内安排专项资金 1500万元,并提供一系列政策支持,共同支持学院能源化工类学科专业建设。
  改善办学条件 提高教学质量产品是否适销对路,种类、规格、型号固然重要,但质量也至为关键。对高校来讲也是如此。为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学院下大力气改善办学条件,夯实“质量工程”的基础。
  升本以来,学院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工作,大力培养、引进高层次人才。党委、行政多次召开专门会议研究人才工作,3次发文提高高层次人才的待遇,召开了人才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了“人才强校”战略,使学院师资队伍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教授由 2002年的16名增至 46名;副教授由 2002年的 60名增至 113名;博士队伍从无到有,由小到大,现已增至39名。高层次人才在教学和科研方面的支撑作用已经显现出来。与此同时,学院能源化工类学科的师资队伍得到了加强。目前,该学科专业群拥有教授9名,副教授13名,博士 9名,为学院学科专业结构的优化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障。
  为推进教学改革,培养应用型人才,学院逐年加大实验室建设投入力度。升本以来,学院已累计投入仪器设备购置经费 3500万元,重点建设了油气储运、过程装备与控制、土木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电气工程等工科专业和管理学科专业教学实验室,工程训练中心等实训基地,以及煤化工研究和白绒山羊研究方向的科研型实验室;新增实验用房面积 22000平方米。
  在办学条件不断改善的基础上,学院的教育教学水平和学生的综合素质稳步提高。在数学建模竞赛、大运会等国家级和省级赛事、考试中,学院的学生均取得了优异成绩。本科生考研成绩尤其突出。2008年,学院286名本科毕业生报考研究生,上线 153人,上线率过半;录取 129人,其中 985院校录取 25名,211院校录取79名。2009年,学院共有毕业生 1817人,其中有 449人报考了硕士研究生,总分上线人数为265人,占毕业生人数的 14.6%,占报考人数的 59%;222人被录取,其中 985院校和211院校录取109名。
  就业带动招生 形成良性互动就业是对学科专业结构的检验,也是对教育教学质量的考验。由于实施差异化战略和“质量工程”,榆林学院经受住了这个检验和考验。近几年,学院学生的就业率明显高于同类院校,能源化工类专业毕业生更是供不应求。学院的毕业生已经成为“北元化工”等能源化工企业的骨干技术力量。2009年,在经济危机席卷全球、就业环境急剧恶化的背景下,学院校本部的初次就业率仍超过了 80%。
  在就业状况良好的情况下,学院在招生方面的优势也日渐突出,本科第一志愿报考率逐年提高。
  近几年,学院招生坚持不降分,而且较好地完成了招生计划,与多数同类院校通过降分完成招生计划形成明显反差。今年,一、二志愿报考学院的学生已基本满足了学院的招生计划,报到率也达 90%,这无异于经济危机寒潮中的一股暖流。
  种种迹象显示,榆林学院已经走出了一条偏远地区新建本科院校的独特发展之路,而且这条道路越走越宽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