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期 新体验 新收获——记2009年暑期学校(国际小学期)
“I(hopeOinternational(summer(school(will(be(successful.”
6月30日,中国人民大学2009年暑期学校(国际小学期)开学典礼上,纪宝成校长的致辞引起全场一片沸腾。“实践证明,这个国际小学期相当成功。”在本学期全校工作部署会上,纪宝成校长指出,暑期学校(国际小学期)是中国人民大学历史上在学制上的一个重大改革和创新,对于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学校的国际性进行了重要的探索,首个国际小学期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新体验创新的学制 全新的感觉“我第一次连续数小时听英文讲课,第一次写数千字的英语论文,第一次用英语和老师同学进行课堂讨论。”公共管理学院2007级本科生徐南南说,参与国际小学期的课程对她来讲是“一次可贵的经历”。
暑期学校(国际小学期),是与半年制学期完全不同的学制,在春季学期结束后开设。首个国际小学期为期4周,有2056名校内学生通过申请注册选课,包括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此外有来自近30个国家和地区的留学生199人。此外,由院系组织的各层次暑期学校项目涉及国内外学生将近5000人。
学校层面的暑期学校课程教师总计111人,其中本校教师53人,海外(包括港澳台地区)教师48人,国内其他高校教师10人,大部分为教授、研究员和副教授。
学校层面的暑期学校共开设57门课程,其中48门是全英文课程,3门是双语课程,6门是汉语培训课程。48门英文课程使用的教材有65本,都是英文原版教材。同学们可以跨专业、跨学科自主选择课程。
“我当时真的被讲台上那一堆材料吓到了……”新闻学院一名本科生说,选修《二十世纪国际史中的文化政治》这门课起初有些不适应。这门课由来自牛津大学的蒋迈博士(Matthew(D(John-son)讲授,采用英文授课、英文讨论,要求撰写三篇学术论文的读后感以及一篇期末论文,需要阅读大量的学术文章。但同学们的不适应感很快消失了,位于明德主楼的课堂从第一次课开始就“人满为患”,连过道上也撑满了座椅。每次三个半小时的课堂,前两个小时为教师授课,后一个半小时以师生交流为主。跨国交流不仅收到了很好的课堂效果,也让同学们对授课教师有了“立体化”的认识,学识渊博、治学严谨、高度敬业是蒋迈博士给学生们留下的印象。
与蒋迈博士的课堂一样,注重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是暑期学校的特色。在“传播研究方法”这门课上,同学们用笔记本电脑无线上网,到指定的课程网站下载资料,老师也会当堂布置一个题目,同学们立即完成,并传到网上供大家分享评析,老师在课上给出点评和建议。“这样的学习条件真的是与国际接轨,与美国、欧洲、香港几乎处于同一水平。我很喜欢这种授课方式,相信这种互动会给学生很大的帮助。”来自香港城市大学的祝建华教授表示。
互动、互助、互通,国际小学期也为实施通识教育作出了探索。“通识教育是全方位、全过程、立体化、重自主的系统工程。”教务处处长洪大用说,在暑期学校,跨专业、跨学科自主选择课程有助于促进学科通识;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学生共同学习有助于增进对多元文化的包容和理解;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学生同堂学习交流,有助于强化同辈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根据教务处对于这次国际小学期进行的评估调查,大部分学生认为他们参加的课程是一门优秀的课程,认为任课教师非常优秀。其中,82.37%的人对课程满意或者是非常满意;95.97%的学生认为教学大纲清晰,课程目标明确;88.6%的学生对任课教师的评价满意或者非常满意;86.3%的学生认为教师利用时间非常充分;90.14%的学生认为教师教学准备很充分;86.63%的学生认为教师为学生们准备的学习材料清晰明了;95.5%的学生认为教师的教学方法能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87.25%的学生认为在课堂上可以就各个问题畅所欲言;79.08%的学生认为与教师用英语沟通不存在任何障碍;73.14%的学生认为这次学习课程收获非常大。
“从学生们脸上愉快的表情上,我就知道他们喜欢我的课”。来自美国贝勒大学宗教学系的丹尼尔·威廉姆斯(Daniel(Williams)教授开心地说。
新平台文化交融学术互动“通过来到人民大学讲课,我感受到了各国学者的学术活力。”参与国际小学期授课的美国夏威夷大学教授成中英表示。
国际小学期课程教师除了来自美国斯坦福大学、康奈尔大学、麻省理工学院,英国牛津大学、伦敦大学、诺丁汉大学,加拿大多伦多大学,丹麦哥本哈根大学等26所海外著名学府,还包括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香港中文大学等中国内地和港澳地区的知名高校、科研机构。一方面延请海外一流师资开设英文讲授课程,一方面调动校内优势学科和国内著名学者介绍前沿研究成果,凸现了国际小学期的学科特色和国际性。
“开办国际小学期是我校提升国际性,扩大国际影响的重要举措,也是我校自觉承担大学促进文化交流的历史使命的积极行动。我们不仅要在国际学术交流合作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在培养学生的国际交流能力和拓宽国际视野方面下功夫,还要有计划地推介学校的优势学科及研究成果,推动中国人文社会科学走向世界,推广中华传统文化,实现双向国际性的提升。”纪宝成校长指出,人民大学首次开办暑期学校即引起广泛关注,凸现学科特色和国际性是一个重要原因。
本次国际小学期的课程设置分为三大类型,第一个板块是中国研究系列,包括中国经济、中国政治、中国文化、中国法律等;第二个板块是学科通识和学科前沿系列,包括经济学前沿、金融学前沿、社会学前沿、社会研究方法等;第三个板块是语言强化系列,一方面强化中国学生的外语写作能力和口语能力,另一方面强化留学生的汉语水平。学校还面向海外学生组织实践活动,如参观颐和园、故宫、长城等名胜古迹,到美术馆参观中国画展,到国家汉办和孔子学院实地考察。
“在这里我能够认识来自世界各地的同学,感受不同的文化。希望以后有更多的非洲大学生能来到中国、来到人大。”Faith((Mkize(来自津巴布韦,他说他和同学们很珍惜这次学习机会。
7月17日晚,One(Night(In(Beijing京剧晚会在学生活动中心举行。舞剑、甩马鞭、亮身段、展唱腔,人大学生艺术团京剧社成员流畅的英文讲解和精彩的现场表演为海外学生作了系统的京剧艺术介绍。“中国的京剧艺术很有趣,很漂亮。”“虽然这是个挑战,不过希望能试一试。”在一片叫好声中,海外学生兴奋地走上舞台,一板一眼地学习起京剧基本唱腔和动作身段。
“国际小学期带给我们的不只是中国文化,还有现代中国人的生活。”来自意大利的ViolaOMorisi谈及在北京的时光不忘赞美这里的食物“非常美味”。作为国际小学期的一名志愿者,劳动人事学院学生魏薇则表示“很高兴当了一回人大的介绍员”。为了促进中外学生交流,本次暑期学校招募了100多名志愿者,魏薇说:“我结识了很多外国朋友,我们向他们介绍中国,帮助他们了解今天的中国。”
新收获E十年腾飞 跬步千里创办暑期学校(国际小学期)的想法源自2008年夏天的北戴河院长工作会议。在讨论提升学校国际性的战略规划时,纪宝成校长提出要用开办国际小学期这样一个“四两拨千斤”的办法推动国际性以及各方面水平的提升。
数千名校内外、国内外学生,全新开设的课程,形式多样的课堂,国际小学期无疑对学校的教学、科研、后勤服务和行政管理提出了一次全面的考验。
当2009年暑期学校(国际小学期)落下帷幕,公共管理学院学生张延吉谈及学习心得说:“通过这一个月的学习交流,我大大扩展了专业学习的视野,对我帮助很大!”教务处处长洪大用谈及工作体会时说:“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出发点,创造了多文化、多学科、多层次交融的课堂和环境,达到‘引进来’和‘推出去’有机结合的效果。”
教务处的调查显示,来自教师、学生和各方面的意见反映国际小学期总体运行良好,部门协作密切,教学秩序井然,课外活动丰富,创新特色显著。但如何充实课程总量、加强行政协调、调动院系积极性、改善基础设施等等也是必须面对的问题,尤其是学校师资如何从数量和质量上进一步加强,如何向海外教师者取经借鉴,如何更好地适应学生的需求改进教学方式方法;学生如何从经验和能力上更充分地做好准备,改进学习方式方法,这是必须面对的挑战。问题与挑战都将成为经验与动力。
清代著名书画家郑板桥有词云:“留春不住留秋住,金花红叶著新赋……天阔水复长”当首个国际小学期落下帷幕,国际学院随之隆重开学,中国人民大学在实现十年腾飞的征程上又迈进一步。站在新的起点,我们正如成中英教授在国际小学期开学典礼上的祝愿那样期待:“中国人民大学成为世界一流大学的时代即将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