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创业彰显人生辉煌本报评论员
我校新中国第一批入校的同学、58届校友日前有50多位飘着银发回母校“探亲”。临床学院第一党总支借机邀请了其中几位给同学们做了一场扎根基层创业专题报告会。校友们以其艰苦环境下创业报国的亲力亲为,赢得了同学们一阵又一阵的掌声。这掌声来得热烈,来得自然,来得由衷。
几位校友的经历说明,在那个时代,作为大学毕业生就业,如果有选择的话,那就是基层再基层。如是,他们有的放弃城市来到安徽的“西北利亚”,有的从大上海来到小县城,有的从小县城再到下边的小矿山,……但无论在哪里,他们都继承母校爱国爱民的优良传统,凭自己的智慧、毅力和双手,改变了观念、改变了现状,也改变了自己、改变了他人;并且获得了一个个科研成果和一个个奖励。因此,他们也赢得了“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劳动模范”、“省人大代表”等一个个辉煌履历和荣誉称号。他们的经历给同学们的启示,那就是:基层创业方彰显人生辉煌!胡锦涛总书记在和中国农业大学的学生座谈时说,对青年学生来说,基层一线是了解国情、增长本领的最好课堂,是磨炼意志、汲取力量的火热熔炉,是施展才华、开拓创业的广阔天地。
由于历史的原因,长期以来我国的城乡二元结构使农村成为人才的净输出地,人才流动多是从农村到城市的单向流动。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工作,不仅是搭建农村人才“高地”、促进城乡人才双向流动的有力举措,更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我党2020年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因为,当今制约农村发展的最重要因素不是资金,而是人才。
为促进青年人才健康成长和改善基层人才队伍结构,2005年中央就印发了《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明确提出,每年要招募高校毕业生,安排到乡镇开展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工作。为落实这一精神,2006年中组部、人事部、教育部等联合下发了《关于组织开展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从事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工作的通知》。据悉,截至目前,由团中央、教育部、财政部、人事部组织的“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报名大学生志愿者已经突破6万。西部计划已经成为培养造就优秀青年人才的示范工程。“到基层去”,不再是一句口号,它正成为越来越多大学毕业生的现实选择。
党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部署,完成这一重大历史任务,需要千千万万人才的支撑,这就为高校毕业生建功立业提供了广阔的舞台。而基层单位,尤其是西部地区的基层单位,对充满知识与活力的大学生更是求贤若渴。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到基层就业可谓两全其美之策。事实上我们有些同学尽管来自基层,但对基层还是不甚了解,甚至惧怕,总认为那里没有“用武之地”,总以为去了那里就意味着荒废。其实不然,“天生我才必有用”,我们58届校友的亲力亲为以及丰硕成果,不正好说明了这一点吗。不仅如此,还说明了能在极其艰难困苦的条件下创造辉煌,则更能彰显出人生价值。
因此,胡锦涛同志代表全党和全国人民,希望青年学生自觉到基层一线去发挥才干,到艰苦的环境里去经受锻炼,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切实走好迈向社会的第一步,开辟事业发展的新天地,真可谓情真意切。同学们,准备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