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9月8日和9日,经过积极酝酿和认真筹备,由海峡两岸四所高校共同主办的"2009年两岸大学生古典诗词联吟大会"分别在我校和淮阴师范学院隆重举行。于是,我校掀起了一股国学热,本期我们采访了我校几位教授、徐州彭城书院相关老师以及一部分学生代表与大家一起聊聊国学。
国学热,已经热了好一阵子了。先是民间,然后大学,现在火已经烧到了官场。然而,这一股“国学热”究竟能掀起多大的热浪,带来多少影响,我们还未可知。基于此,我们采访了一些教授、学者,以期给大家带来一点领悟。
李昌集(校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学国学,最需要的就是去阅读国学经典,然后才能谈领悟。今天我虽然谈的是“《庄子》的当代解读”,但“以一斑窥全豹”,跟学习国学也就是一回事。作为战国时期的一位哲学家,庄子在国外的影响力是第一位的,美国搞哲学的必有一本《庄子》,让典型的东方传统思想能够渗透到他们的研究中去。我们从当代立场看其给我们启示,化解到生活中去。人最重要的是生命,享受生命、体现生命的最高方式就是快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不是人力所致,而是天生的,客观存在的冥冥中的规则,人本身需服从于自然,人和自然要融为一体,最自然的标准就是婴儿的标准。做任何事都不要强求,不要有功利思想,老想着去追求什么。最大的快乐在于顺其自然。“百年光阴一梦间”,人生如白驹过隙,但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矣。
学习,就要尽量懂得去找快乐,把生命转为快乐,美满和充实,每一个行为都要有两个前提:一个是有无违反社会规则,另一个就是在这个前提下,不愿意做的事坚决不做。永远认为自己所做的都是快乐的,对传统经典的接受归根结底是理解其人生态度。
赵兴勤(文学院教授江苏省师德模范)国学之说最早兴起于五四前后,针对汹涌而来的西学,有些文人就呼吁,我们有长处,不能妄自菲薄,全盘否定传统文化。自梁启超以来,国学共有五次大的改变,每次大的变动都带来思想上的改变,始终紧密跟随着社会发展,形势的变动。做研究,就必须对国学了如指掌,一切传统学问都在国学范围之内。如何了解国学?那就必须不断地读书,对于中文学子尤其重要。“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一个读书人,应该立定一个坚定的,宏大的目标,眼光要放长远些,潜移默化,注重经典的熏陶。大学四年对人生成长起到相当大的作用,即使现在是大众化教育,在大学期间,通过读书,完善知识结构,同时搞点与国学相关的学问,打造适应社会发展的本领,对于“纸笔走天下”的中文学生来说,会受益匪浅。
潘永亮(校学工处处长)一个民族,之所以区别于其他的民族,是因为自己的文化传统以及其不断地发展延续而存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中国人现在需要怎样的精神食粮?大学现在在文化传播中扮演怎样的角色,这是需要我们不断思索的问题。从事学生工作多年,我的观点有三个:1、国学教育,必须作为一项工程在学校实施,让学校真正成为安放灵魂的精神家园;2、学校要培养学生的优雅情怀,提升古典文化底蕴;3、学生求学,首要就是要做人,要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使命感。
汉风(徐州彭城书院院长)对于当下的国学热,我觉得它是一种虚热。近几年,致力于国学复兴的文化界、学术界、知识界的有识之士一直奔走呼吁、弘扬国学。但是我们不能不看到的是,社会的主流意识并没有完全接受,民众显然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
造成现在的这种局面很大一方面是因为历史的原因:新文化运动、军阀混战、文革以及到后来的改革开放,大批的西方文化潮水般的涌入,让人们来不及消化。传统文化在历史进程中暂时被隔断,我们几乎没有回望、重继我们的传统。对于传统文化,新文化运动是批判,文革是践踏,而西方文化的强势入侵更是让好几代国人失去了全面、深入了解自己文化传统的机会。民众的很多观点都来自于新文化运动中对传统文化赤裸裸的批判。传统文化有无价值呢?我们应该回到原点,重新认识我们的文化。
我们的文化具有终极价值,能够穿越时空,我一直主张“天人合一”,也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以西方工业文明为代表的现代文明强调对自然的征服,对人类生活确实产生了很大便利,但从长远看,道是悖自然而行的,大自然也已经开始报复了。为什么四大古文明只有我们国家的文明历经几千年而存留下来了,因为我们的文化对于人类具有终极价值,能穿越时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