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科学精神培养创新人才
学习钱学森贝时璋林少宫先生精神座谈会召开
本报讯(记者黄志明)“老一代的科学家们虽然去了,希望他们身上体现出来的科学精神能够传承下来。”11月12日,由校科协、宣传部共同主办的“学习钱学森、贝时璋、林少宫先生精神座谈会”召开。校党委书记路钢出席座谈会并殷切寄语与会教师代表。
近日,钱学森、贝时璋、林少宫3位科学家相继离世。为了缅怀3位科技前辈的丰功伟绩,传承他们身上体现出来的科学精神,培养更多创新人才,在路钢的提议下,校科协、党委宣传部组织了此次活动。
李德华、危怀安、刘德明、胡适耕、费剑平、陈建国、郑芳、邵景范、田波、刘笔锋、熊承良、郭照立、欧阳钟文、易朋兴等10多位老中青年教师代表参加座谈会并先后发言,他们中大多数人具有在海外求学、进修的经历。大家一致认为,3位科学家当年毅然放弃国外良好的工作环境和优厚待遇回国效力,为我国科技进步作出了卓越贡献,是新时期科技工作者尤其是海外归国人员的典范;他们生命不息,学习不止,诲人不倦;他们的光辉著作和身上体现出来的科学精神都是留给世人的宝贵遗产。他们表示,一定会认真领会科技前辈的高尚品德和科学精神,努力学习、踏实工作,为我校创建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与会者中有几位教师与钱学森、林少宫两位科学家有着密切交往。他们将自己在与科技前辈交往过程中发生的一些细节,所受的教诲与感动,一一娓娓道来,说至情深处不禁潸然泪下,令人动容。无缘面见3位大家的教师也畅谈了自己对前辈的景仰与缅怀,以及学习他们高尚品德、科学精神的感受与体会。
路钢在讲话中说,科学精神是学术生长的土壤和水,是培养创新人才必要的基础和环境。这几位老一代的科学家们虽然去了,希望他们身上体现出来的科学精神能够传承下来。
路钢指出,每一位教师和教育工作者都应该思考,怎么样在华中大激发、弘扬老一辈科学家身上体现出来的科学精神,培养出更多拔尖创新人才。“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大家要清醒地认识到自己肩上承载的责任,踏踏实实做学问,不为浮名、虚利所累,不做买椟还珠的事情。
校科协常务副主席张国德主持会议。主办单位相关负责人参加了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