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湘江重现千里碧波———我校治理清水塘入江污水取得阶段性成果
湘江,湖南的母亲河,在频繁爆发的重金属污染事件后,一度被舆论界喻为“最沉重的河流”和“最尴尬的治理”。“清水塘,水不清,天不蓝,晴天雨天雾朦朦,黄龙黑龙舞长空。”长期以来,人们对株洲清水塘工业区周边的环境给出了这样生动而又贴切的比喻。过去,清水塘工业区产生的巨大污染不仅让株洲的老百姓尝尽苦头,株洲下游的湘潭和长沙也深受其害,湘江沿岸的饮水安全受到严重威胁。
目前,由我校化工学院承担的第一期清水塘入江污水色度治理和重金属减排工程已经完成,清水塘入江水质显著改善,治理湘江,朝着重现千里碧波的目标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积重难返的历史包袱清水塘坐落在株洲北的石峰区,地处长株潭腹地、湘江之畔,是我国著名的老工业基地,也是湖南省重要的工业组成部分。
经过50多年的建设后,清水塘形成了以有色冶金、化工、建材为主导的重工业区产业群,其中有我国主要的铅、锌生产出口基地株洲冶炼集团,被誉为中南地区最大的基本化工原料生产基地株洲化工集团,以及湘江氮肥厂、株洲华银火力发电公司等一批省内举足轻重的骨干企业。数以千万吨计的化工产品从这里源源不断流向全国各地,有力地支持了国家的建设。但,工业业绩辉煌的背后,清水塘工业区也欠下了一笔笔沉重的环境债。
清水塘工业区属于典型的 “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传统模式,多年来,由于工业布局的不科学和盲目开发,清水塘工业区大小林立的工厂,每天都有大量的“三废”产出。结构性、区域性环境污染十分严重,主要污染物,尤其是重金属废水和二氧化硫烟气排放长期超标,五颜六色的工业污水滚滚流入湘江,已严重威胁长株潭湘江沿线的饮用水安全。
“企业建厂历史长,部分产品的生产工艺、技术装备落后,大部分设备老化,资源消耗高,利用率低,排污量大,污染成份复杂,致使环境污染日重,甚至影响到企业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环保部门的专家对清水塘工业区给出了这样的结论。
《南方周末》记者吕明合在《治湘江:产业沉疴,复苏岂在朝夕?》一文中写到:湘江的污染史,实际上也是湘江两岸的产业发展史,对于中国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带来的成效和代价,湘江是一个再典型不过的注脚。数十年来,与湘江污染胶着的不仅是政府或悲壮或尴尬的治理战争,也是两岸产业枯荣反复,腾挪转型的自新之路。只有在产业转型、经济结构调整上,才能求得湘江的彻底清白。
湘江,背负着积重难返的历史包袱。
环境治理的希望曙光2006年4月,第六次全国环保大会在京召开,大会提出了实现环境保护的三个历史性转变,无疑,这给湘江的治理带来了希望的曙光。
2006年9月,湖南省召开第六次环保大会,省政府作出《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把湘江流域水质保护作为重要章节写进决定。湘江流域水质保护从此又翻开了新的一页,湘江治理也走上了科学的综合治理之路。
“受命于危难之中。”2006年12月,我校化工学院欣然接受株洲市环保局的委托,组织精干的技术力量,开展对株洲霞湾港水体色度污染治理研究,后来又得到了湖南省环保厅的经费支持。2007年以来,校长、博士生导师罗和安教授亲自挂帅,带领由环境工程与化学工程专业的骨干教师,组成技术团队,进一步加强对清水塘入江污水色度治理和重金属减排的技术研究。2007年10月,课题组向株洲市环保局和湖南省环保厅提交了“霞湾港色度污染治理研究报告”。该报告通过了湖南省环保厅组织的技术评估,被株洲市环保局和湖南省环保厅采纳,成为2008年株洲市环保局组织实施的霞湾港水体色度治理的技术指导文件。
2009年8月,我校牵头承担的国家科技重大水专项“湘江水环境重金属污染整治关键技术研究与综合示范”课题之“清水塘工业区入江废水中重金属减排和综合整治技术”子课题正式启动。(下转第三版)
(上接第1版)
该课题主要是以整治株洲霞湾港水体色度污染为突破口,针对株洲清水塘工业区排放的工业废水存在重金属与其他物质形成复合污染的特点,查清复合污染的形成机理及污染源,建立清水塘工业区典型重金属污染源数据库和重金属复合污染物在区域水体中迁移转化规律的数学模型,提出切合实际的综合控制与治理方案。同时以清洁生产理论为指导,与企业合作研发实现含铁含砷废水深度处理与回用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以先进适用的技术集成支撑示范工程的建设,从源头减少废水排放,大幅度削减清水塘工业区的废水对湘江的污染。
“车开过马路时,扬起的是一片粉尘,排水沟里是五颜六色、散发着恶臭的水”,这是课题组成员第一次赴清水塘进行实地考察最真实最直观的感受。在湘江霞湾河段,大量黄色浑浊的污水没有经过任何处理就直接流入了湘江。
据资料显示,“在湘江霞湾河段,断面水质为IV类,有时甚至劣于V类,成为湘江水质最差断面。由于重金属的污染,湘江下游经常出现汞、镉等污染因子超标。”这样的水源严重危及了长潭两市饮用水源安全。清水塘区域内有三条溪流直通湘江,它们已演变为排污渠,完全丧失了使用功能。
有人说,湘江不仅是一条被污染的河流,也是一条民意的河流,考验着政府这艘船航行的智慧与能力。
“坚持规划先行,防治结合,标本兼治,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省环保局局长蒋益民对清水塘工业区环境污染综合整治提出了中肯的建议。
通过对霞湾港水体色度形成机理的研究,课题组的专家发现,引起霞湾港水体色度污染的主要原因是流域内工业废水的复合污染,铁是主要的显色金属元素,碱性物质是主要的影响因子;通过周密细致的调查和监测,查明了引起霞湾港水体色度的各种物质和排放源;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开展了霞湾港水体色度污染治理方案和关键技术研究,又取得了一批突破性的技术成果。
随及,我校与中盐株化集团公司合作,将我校开发的非曝气与曝气相结合深度除铁新技术成功地应用于该公司年产3万吨钛白粉厂含铁废水处理装置改造中,使钛白粉废水处理全面达标,一举解决了清水塘的主要含铁废水来源;在清水塘入江污水中重金属减排方面,我校与株洲市环保局密切配合,与有关企业和院校协作与合作,促进了小型污染企业的关停和有关企业的减排。
“以清水塘环境污染综合整治和湘江流域水污染综合治理为重点”,省市领导指示,“将湘江治理提升为‘两型社会’的核心内容和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抓手。”
千里碧波的美丽画卷
就在“千里湘江碧水行动”开展地如火如荼之时,湘江沿岸的三重镇长沙、株洲、湘潭被国务院批准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为此,三地政府将投入数百亿元,建设一个以治理好环境污染为基础、水清天蓝、快速发展的“两型社会”,这给期盼中的湘江两岸人民带来了福音。
湘江治理史上最有力的举措也出台了。我校的研究成果也得到了充分的应用,清水塘入江污水治理已取得显著成效,长株潭湘江沿岸的饮水问题得到明显改善。经过环保部门监测,昔日造成霞湾港水体色度的钛白粉厂含铁废水全面处理达标,其处理技术和工程具有行业示范作用。区域内电石渣废水和其他碱性废水得到有效控制,尤其是电石渣废水已经资源化利用。区域内其他涉及色度污染的废水已经查清,正在被株洲市环保局列为限期整改或治理的项目。清水塘入江污水水量大幅度减少,色度污染基本消除,重金属浓度进一步降低,有望通过进一步治理达到城市污水排放标准。霞湾港水环境的生态状况明显改善,不仅产生了多种微生物,而且能够看到一些零星的绿色藻类,说明霞湾港水质已显著改善。
“一些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的改革试点成效明显,各地开展了建设节水型城市、排污权交易等一系列改革试点,一些传统工业区实施产业退出,将成为我省乃至全国传统工业区生态修复和污染治理的样板。”湖南省发改委主任、长株潭两型办主任蒋作斌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这样表示。
有媒体报道,株洲市开展了清水塘环境综合整治,市区分两批关停了天成化工、选矿药剂厂等18家(条)污染严重企业和落后生产工艺装备线,目前正在着手第三批拟关停企业的前期工作。
今年6月,湖南省环境监测中心发布的监测数据显示,湘江流域总体水质为优,参与评价的40个监测断面中,I至III类水质比2006年同期提高54.5个百分点。
湘江综合污染治理的蓝图已经徐徐拉开,尽管还有太长的路要走,还有太多的工作要做,但,“漫江碧透,百舸争流”,“湘江重现千里碧波”的美丽画卷,将不再是个遥远的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