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党校董连翔教授为我校党员干部解读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
本报讯 11月5日下午,由宣传部主办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报告会在五台校区图书馆五楼大报告厅举行,报告邀请了中共江苏省委党校党史党建部主任董连翔教授主讲。校领导陈国钧、陈琪、伏延新、徐耀初、张前德、张竹繁、冷明祥出席,全校处级、科级领导干部和教职工党员近300人听取了辅导报告。
校党委书记陈国钧在主持会议时说: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对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作出战略部署。校党委十分重视对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的学习贯彻,党委中心组组织了专题学习,党委在组织开展二级学院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检查考核工作中也作了特别强调,党委宣传部向全校教职工下发了相关学习资料。举行本次报告会,是为了进一步推动学习活动的深入展开。
董教授的辅导报告分为三个部分:一,深刻认识十七届四中全会的背景及意义;二,全面准确把握《决定》的精神实质和内涵;三,认真贯彻《决定》精神,努力提高党的建设的科学化水平。
董教授在报告中指出:“十七届四中全会是我党在执政60、改革开放30年的又一新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极其重要的党建会议。”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党的建设,改革开放以来,每届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届内都安排一次中央全会讨论党建问题。1983年党的十二届二中全会审议通过了 《中共中央关于整党的决定》;1990年十三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决定》;1994年十四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建设几个重大问题的决定》;2001年十五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2004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在党的十七大对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作出了总体部署后,十七届四中全会又审议通过了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目的是为了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政党性质不改变,使党始终站在时代前列,代表最大多数人的利益。
董教授认为,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对党的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诚如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所言,我们党在前进中面临着三个 “世所罕见”:在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所肩负任务的艰巨性和繁重性世所罕见、在改革发展稳定中所面临矛盾和问题的规模和复杂性世所罕见、我们面对的困难和风险世所罕见。而我们党的执政能力还不完全适应历史使命的要求,少数党员理想信念淡漠,党内廉洁状况也不太乐观。在这种情况下,加强党的建设,从严治党,提升党的执政能力显得至关重要。中国共产党已执政了60年,在下一个60年中国共产党能否长期执好政?全会号召全党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常怀忧党之心,恪尽兴党之责”,要经得起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和外部环境的考验。
董教授介绍了《决定》的起草和形成过程,指出《决定》是全党集体智慧的结晶,在文件起草过程中,中央就组织了18个部委开展专题调研,形成了25份调研报告,同时在12个省区进行调研,广泛听取地方各级干部、基层党员和专家学者的意见和建议,《决定》初步成稿后,中央又再次下发到全党一定范围内讨论,据统计征求意见人数达2995人。董教授解读《决定》的最大亮点在于“四个新”:一是执政党对执政历史方位作了新的判断;二是对当前形势作了新的分析和概括;三是对党60年执政经验作了新的总结;四是对执政党的任务、要求作了新部署。提出领会新任务、新要求要把握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积极发展党内民主、加强反腐倡廉 “三个切入点”,夯实“两大基础”,即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和群众基础,抓好高素质干部队伍建设“一个关键”。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畅通党内信息上下互通渠道,加大查办违纪违法案件工作力度,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机制,大兴密切联系群众、求真务实、艰苦奋斗、批评和自我批评之风,以坚强党性保证党的作风建设,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以四个“是否”,即“是否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是否确立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是否真抓实干、敢于负责、锐意进取;是否作风正派、清正廉洁、情趣健康”作为选才用人标准。
董教授强调了《决定》关于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新理念,指出要提高认识,落实党建责任制;讲求科学的工作方法,广泛调研;构建科学的党建工作长效机制,从有效性出发解决制度体制中存在的问题,形成制度实施的良好氛围。
董教授的报告视野宽广、层次清晰、解读深刻、富有见地,给人真切的历史性与现实感。两个多小时的报告,全场与会者听得聚精会神,深受启发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