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服务型大学
我校 “六大模式”服务地方
在江苏沿海大开发向纵深推进的历史时刻,我校主动贴近地方,主动融入地方,主动服务地方,全力推进校地联合、校企联合等服务地方工作。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积极探索服务地方的模式与方法。
服务新农村建设,做农民的“财神爷”。学校党委把“挂县强农富民”工程作为服务地方的重要载体积极推进。在组织架构上有力保证、队伍构成上科学合理、经费保证上大力支持、服务手段上不断创新,强力推进“挂县强农富民工程”的深入开展。
服务产业振兴,做企业的“助推器”。学校坚持每年召开校企合作会议,落实一批校企合作项目,建立校企合作风险基金。学校与连云港市政府联合启动了“科技专家团队进企业”行动计划,组建8个服务团队,为8个县区的260余家大中小企业提供全方位技术支撑和服务,最终实现一个教授进驻一个企业,一个学科带动一个产业,一个团队拉动一个产业群。
服务和谐社会建设,做社区的“大管家”。学校通过深入调查研究,召开了服务社区工作研讨会,拟以连云港市新浦区为试点对象,在学校内部组建8个跨部门、跨学科的服务团队,设立社区服务基金,建立社区服务工作评价委员会,建立长期有效的保障机制,扎扎实实地推进社区服务工作。力争在近年内把社区打造成和谐社区,绿色社区和幸福社区。
服务政府科学发展,做政府的“智囊团”。学校积极搭建平台,聚合智力,成立淮海工学院专家咨询团。按照专业对口和工作需要,选派工业科技组、城市生态组、人文社科组、物流管理组等四个工作组专家挂职咨询,同时选拔各类专业人才28人到政府28个部门挂职服务,参与部门重大工作决策,全方位为政府部门科学决策提供咨询服务。
服务省委战略决策,做省委“村官计划”的“思想库”。2008年学校成立了连云港市首家大学生村官培训基地。今年4月,学校又与省青联联手共建国内首家大学生村官研究所,为省委更好地组织开展大学生村官工作提供智力支持和帮助。目前研究所已经启动了我国大学生村官政策演变等20多项研究课题,《大学生“村官”理论研究》白皮书现已结集出版。
服务科教兴国,做港城高校合作的“领头雁”。学校在2008年12月组建全省第一家高校社会科学联合会的基础上,于今年6月成立了连云港地区高校联盟,加强校校合作,以项目为载体,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开展联合攻关,形成集成优势。(力 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