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第二届世界汉学大会隆重举行国务委员刘延东致信祝贺 海内外学者众议跨文化交流





  本报讯(记者 陈骊骊 学生记者郎宇 罗燕 由秋月)10月30日上午9时,第二届世界汉学大会在明德堂开幕。国务委员刘延东向大会发来贺信。180多位海内外学者汇聚一堂,围绕“汉学与跨文化交流”主题展开讨论。
  教育部副部长郝平、我校校长纪宝成、国家汉办主任许琳出席大会开幕式并致辞。美国夏威夷大学教授成中英、斯洛伐克科学院研究员高利克、德国图宾根大学荣休教授孔汉思、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教授罗多弼、英国剑桥大学荣休教授鲁惟一、英国爱丁堡大学荣休教授杜博妮、意大利罗马大学教授史华罗、北京大学教授乐黛云、汤一介,清华大学教授李学勤,我校教授戴逸、张立文,北京故宫博物院院长郑欣淼,中国剧协顾问郭汉城,中国国家图书馆馆长詹福瑞出席开幕式并在主席台就坐。出席开幕式的还有我校副校长冯惠玲、南开大学常务副校长陈洪、新疆师范大学校长牛汝极。杨慧林副校长主持开幕式。
  郝平副部长宣读了国务委员刘延东的贺信。贺信中说,汉学作为独特的学术领域,源远流长,而又生机勃勃,日益成为深化中西文化交流和理解的重要窗口。近年来中国政府积极鼓励和支持国际文化交流,特别是孔子学院的创立和发展,为海外汉学研究营造了前所未有的良好环境。这一届世界汉学大会,以汉学和跨文化交流为主题,紧紧把握了时代脉搏,衷心希望中外汉学家们以加强文明对话,碰撞思想,探求真知,进一步推动汉学研究的繁荣发展,衷心祝愿世界汉学大会越办越好,为中华文化传播和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重大的贡献。(贺信全文见二版)郝平副部长代表教育部对来自世界各地的汉学学者表示欢迎。他说,我国政府非常关心汉学大会的举办,教育部、国家汉办对会议的筹办、组织非常关注,希望通过汉学大会的成功举办进一步加强世界汉学的教学研究工作,扩大汉学界的交流合作。
  国家汉办主任许琳代表国家汉办和孔子学院总部对本届汉学大会开幕表示热烈祝贺。她说,2007年第一届世界汉学大会播下了实践的种子,如今收获了丰硕的果实,全球87个国家和地区建立的280多所孔子学院有力地促进了世界多元文明的交流,汉语言文化传播出现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良好局面。她衷心祝愿大会成功举办,希望专家学者们集思广益,献计献策,把孔子学院作为光大发扬传承学术思想的基地,呵护支持孔子学院的发展,同时,衷心感谢中国人民大学为这次大会做出的巨大努力和卓越贡献。
  纪宝成校长在致辞中阐述了东西方从古至今对“文化”的释义及“汉学”研究殊途同归的发展过程,强调了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意义。他指出,海内外学人采取不同的研究路径,目的都是找寻中华文化之真谛。所谓的“跨文化交流”,正是要跨越历史传统、价值观念、美学诉求、族群身份的差异。只有这样,才有“文化”带给人类的开阔和雍容。“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纪宝成校长希望世界汉学大会能够为中外学者跨文化交流提供一个足够高远的平台。(致辞全文见二版)开幕式上,教育部副部长郝平、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国家汉办主任许琳、英国剑桥大学荣休教授鲁惟一共同为设在我校的“国际青年汉学家研修基地”揭牌。
  10月31日,第二届世界汉学大会闭幕式在逸夫会堂第一会议室举行。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世界汉语教学学会会长、著名语言学家许嘉璐出席闭幕式并致辞,我校校长、国学院院长纪宝成以及相关政府部门负责人、国内外相关教育机构的负责人和学者出席了闭幕式。陈雨露副校长主持闭幕式。
  许嘉璐副委员长称赞这次汉学大会“在世界汉语研究中应该特别记上一笔”,是“引起全球学者重视的一次盛会”,他指出,世界汉学研究和中国国学研究可谓同荣同辱、兴衰与共,目前发展国学的必要性、可能性两者皆已具备,时代呼唤的就是学界自身的可行性。由此看到了国际汉学研究和国内国学研究相互呼应、通力合作的希望,也将对国学、汉学研究的兴盛满怀信心。
  本届世界汉学大会由国家汉办和我校联合主办,会期三天,共有70多位海外学者和110多位国内学者出席。会议议题涵盖了“汉学与文化对话”、“汉学与历史研究”、“汉学与中国文学”、“汉学与汉籍传译”、“汉学与中国戏曲”、“孔子学院论坛”等话题,同时还组织了“出土文献与汉学研究”和“中国文学与当代汉学的互动”等圆桌会议。期间,学者们还欣赏了由我校学生艺术团参与演出的交响乐京剧晚会,参观了故宫博物院,领略了中华文化的视听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