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举行专题讲座集中研讨精英教育与大学治理
本报讯 为了加强中国海洋大学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的学习,提高学习效果,切实学习贯彻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提高领导干部的理论水平和依法治校、科学管理的能力,建设学习型党组织,11月19日上午,校党委政治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举行专题讲座,邀请北京师范大学王晓辉教授作了题为《精英教育与大学治理》的报告。吴德星、李耀臻、于宜法、刘贵聚、张静等党委中心组成员,全校各单位党政主要负责人参加了学习。党委副书记李耀臻主持讲座。
在精英教育方面,王晓辉从 “何谓精英”、“何谓精英教育”、“何谓一流大学”、“谁为精英”、“我国精英教育何在”五个方面讲述了精英人才培养的模式和如何构建我国的精英教育体系等一系列问题。
王晓辉说,在中国文化传统中,似乎不大习惯讲精英,而在西方国家却十分崇尚精英。近年来,美国社会学家特纳总结出了两种精英培养模式:一种是美国式的,即将选择过程尽可能地推迟,所有人都可参加公开竞争,最后产生少数精英,谓之“竞争流动模式”;另一种以英国20世纪50年代的教育为参照,即在文法学校实施早期淘汰机制,胜出者接受专门的精英教育,称为“庇护流动模式”。王晓辉认为,精英绝不仅仅限于高层领导或技术人才,而应包括具有世界水准的各类精英———政治精英、学术精英、国际精英。
王晓辉认为,高水平大学应是培养精英人才的主要场所,但目前还没有关于高水平大学的准确定义,但高水平大学的标准似乎在人们心目中又是相通的。无论大学是历史悠久还是后起之秀,高水平总与洪堡所创立的三原则相关:教学与研究相结合、保证学术自由和重视自由教育。从培养人的角度看,高水平大学就是造就精英的地方。为了造就精英,一流大学必须坚持把守严格的入学关口,始终保持较高的生源质量;把精心培养贯穿于整个本科教学过程;坚持自己特有的精神情操;树立良好的社会声望。
王晓辉认为,面对学习型社会中的国家发展和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竞争,我们必须重新思考和设计精英教育,努力做到以才取人,公正筛选,精心培养,委以重任。
在大学治理方面,王晓辉讲解了治理的一般概念:理念———民主决策,过程———学会妥协,态势———公开透明,境界———解决问题,目标———注重结果。从尊重教育主体多元化的角度出发,王晓辉阐述了保证教育的正确方向,保证所有儿童和公民受教育的权利,保证教育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保证教育系统的平衡,保证学校内部的协调,保证学术自由,保证教育系统外部的有效参与等7个原则。他还就以契约联结政府与学校的大学外部治理方式和校长负责、共同参与的大学内部治理模式作了讲解。
听取了讲座后,吴德星校长结合海大的精英教育理念与王晓辉教授作了交流探讨。吴德星对王晓辉教授在大众化高等教育背景下,关于实施精英教育的思考和设计表示认同。吴德星说,实施精英教育是建设高水平大学的必然选择,但首先需要避免一个理解上的误区,不要把精英教育和贵族教育等同起来。事实上,新形势下的精英教育绝不是传统的贵族教育,也不是要求每个学生都成为精英。吴德星表示,中国海洋大学倡导的精英教育是以一流的教师、一流的学科专业、一流的科技创新、一流的支撑条件和一流的管理,让学生在学习和研究过程中得到高水平高质量的包括能力和个性培养在内的全面教育,使学生真正具备成为国家栋梁和社会精英的潜质。
本次讲座是党委中心组(扩大)专题讲座第三讲。(冯文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