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那遥远的云端 寸 禾





  我的思绪曾经无数次穿越青藏高原那高大的身躯,抚摸那雪山之巅的白云。想象雪山孕育的那片土地,滋养的那些人。从来不知道,那神秘的地方是一种怎样的状态。那里的生活,那里的人,那里的风土民情,无时无刻不在吸引我的关注。
  一直以为,青藏高原上的原住居民,还没有完全摆脱原始朴素的生活。他们的生存靠自然给予,他们的幸福那样的无暇,他们还保持着人类祖先的思维与品质。他们很神秘,不是因为布达拉宫,不是因为大昭寺,也不是因为那高原上的牦牛与青稞。他们的神秘在于,黄昏的布达拉宫的广场上,那手持转经筒的老人眼中平和的目光。老人的背影在夕阳的余辉中与天相融。这让我想起了许多埋藏在记忆深处的场景,想起了圣巴巴拉广场上的鸽子,想起了每天敲响教堂巨钟的那个祈求灵魂飞升的男孩。在他们身上,都有一种平和神秘的光芒笼罩。
  在藏传佛教中有这样一种追求,主张人心本自清净,三身圆满,不假造作,本自现成,修习的关键仅是消业净习,即可契证本性,圆满佛事。我想,这或许是人的一种原始的意识,那就是追求自然和本来。是否有了这种心态,我们就更容易满足,从而感到幸福。就像敲钟的孩子,每天敲响巨钟,为了追求灵魂的飞升,而当梦想似乎破灭的时候,却依然感到快乐。我似乎明白了手持转经筒的老人平和的目光的含义……然而,我又陷入困惑。在从成都通往拉萨的数千公里的路上,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去朝圣的教徒。在这条车马难行的路上,他们却选用了一种一步一爬匍匐的姿势去朝圣。其中艰辛可想而知。他们为什么会这么做呢?从成都到拉萨,固然艰辛难行,但依然可以以车代步。他们只是为了表达自己的虔诚吗?如果是这样,那倒可以理解。古人说要慎独,这样确实可以表明自己的虔诚,因为,在他们心目中,佛陀是可以看见这一切的。然而,这是否代表他们不满足呢,是否代表他们还有欲望?那就是没有满足,他们想以此来证明自己的虔诚,以求得一种心安理得。我发现我中了自己的圈套。
  我试图找一种合理的解释说服自己。
  脑中反复显现老人和朝圣者的画面,夕阳的光把它们熔铸成铜色。老人背后是白色的布达拉宫,朝圣者身前是白的雪山。我无法不把这两张影像联系起来,终于,我找到了答案。
  其实,他们拥有的就是一种信仰,不假造作,追求冲淡平和。就像身处遥远的云端,却拥有最朴素的追求。老人和朝圣者都信仰一种生活,单纯而朴素。不为外物所累,不惧生活所难,在和谐中找到支撑。
  我想,我们想过得快乐,活得幸福。何妨让心灵去感受云端的飘逸,体验佛光的浩渺。
  青藏高原,在那片土地上,孕育了灵光;在那遥远的云端,包含了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