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挖掘利用客家优秀传统文化资源
对大学生进行诚信、成才、成功教育

我校地处世界客都梅州,这里是客家人的主要聚居地,具有非常丰富的客家人文资源。在96年的办学过程中,学校提炼并形成了“植根侨乡,服务山区,弘扬客家文化”的鲜明办学特色。这一办学特色得到广泛认可,并被知名的高等教育研究机构作为高校办学特色的典型进行研究。办学特色贯穿于人才培养工作的全过程,也必然体现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多年来,学校根据新形势下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充分挖掘和利用丰富的客家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积极探索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和新方法,努力创造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载体,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一、挖掘利用客家商人资源,对大学生开展诚信教育
诚信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大学生诚信教育,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长期以来,客家商人形成了诚实守信、勤俭济世的独特人文精神。客家商人的成功与他们的诚信经营密不可分;在当今社会,大学生的成长发展更需要具备“诚信”品质。因此,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学校重视挖掘利用客家商人资源,对大学生进行诚信教育,强化大学生的诚信意识,培养大学生的诚信品质。 
(一)以客家商人“诚信”的品质教育学生。
其一,设立知名客家商人展览馆,作为大学生诚信教育基地。
长期以来,以曾宪梓、田家炳为代表的“客商”对我校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和资助,捐赠教仪设备、图书资料,捐建楼宇,设立教育基金、奖助学金,为学校的建设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为此,学校专门设立了知名客商展览馆,即曾宪梓博士事迹展览馆和田家炳先生事迹展览馆,作为大学生诚信教育的重要基地。每逢新生入学教育,学校精心组织新生分期分批前往展览馆参观学习,并安排诚信专题的研讨,给新生上好诚信教育第一课。大学生们在了解学校的办学历史后,均被曾宪梓、田家炳为代表的客家商人“诚信为本、艰苦创业、爱国爱乡、奉献社会”的事迹所感动。
其二,邀请客家商人作诚信报告,或围绕诚信主题与学生进行真情恳谈,发挥诚信榜样教育作用。
榜样力量是巨大的。学校每年邀请大批知名客家商人来校作诚信主题报告,或围绕诚信主题与学生进行真情恳谈,对大学生进行常年的诚信教育。如今年4月,曾宪梓博士受邀来校为大学生作诚信主题报告,他用质朴的语言、生动的事例讲述了自己以诚信为本,不断开拓创新的传奇人生经历,以及对党对祖国对家乡的拳拳赤子之心;他勉励我校大学生要诚信做人,爱国家、爱集体、爱事业、爱家庭、爱自己,在各自岗位上以实际行动报效祖国。近年来,学校的诚信教育覆盖了全校学生,采取分期分批或集中邀请等方式,邀请了田家炳、罗焕昌、何冬青、余国春、林光如、梁亮胜、余鹏春、缪寿良和曾震宇等优秀“客商”共120多人次来校作诚信主题报告,或围绕诚信主题与学生开展真情恳谈,为大学生讲述他们个人的诚信榜样行为,从不同角度阐述诚信对国家、民族、社会、集体、个人的意义和价值,勉励大学生在明理的基础上,注重诚信修身,外化诚信行为,努力做到恪守诚信,为诚信社会建设作出积极的贡献。因为这些“客商”都是我校大学生了解、信服的知名人士,对在校学生的教育效果特别明显。
最近,学校又与梅州日报社合作,通过采访方式,收集、报道30位知名“客商”的诚信成功事迹;同时,组织专门力量编写《对话客家商人》一书,作为对大学生进行诚信教育的辅助教材。
(二)以“勤俭诚信”的校训引导学生。
我校作为世界客都梅州的最高学府,“勤俭诚信,立己树人”的校训也与“客商”的优秀品质有着非常紧密的关联性。学校注重挖掘客家商人资源教育学生,更注重以有“诚信”精髓的校训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增强大学生的诚信意识,培养大学生的诚信品质。从2005年起,学校开始建设学生文明诚信档案,每月对学生进行文明诚信考核,每学期评定一次,评价结果与各项评优评奖、推优入党、助困助学和推荐就业等挂钩。评价结果登记在《嘉应学院学生个人诚信评价记录卡》,形成学生档案材料,并装进学生档案。同时,通过开展文明守纪、诚实守信问题大讨论,创建文明宿舍、文明食堂,举办“文明诚信”征文和演讲比赛,开展诚信诺言宣誓和万人诚信签名等活动,开展大学生文明诚信的宣传教育。此外,还从学生考试、缴费、还贷等多方面建立工作机制,把好诚信监督审核关,强化学生诚信行为。通过多年来的诚信教育,在校大学生诚实守信、遵纪守法的意识大大增强,提高了诚信修身、律己守规的自觉性。
二、挖掘利用客家乡土资源,对大学生开展成才教育
在大学生成才教育方面,我校主要采取挖掘利用客家乡土资源的方式,优化相关的课程、教材及实践教学,弘扬客家乡土文化,探索校市合作模式,加强大学生的成才教育。
(一)加强客家乡土教学,推动学生成才。
一是开设客家乡土特色的选修课程。学校大力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选修课程建设,努力构建完善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体系,围绕大学生成才主题,充分利用客家乡土资源进行重点建设。从2003年开始,我们利用客家乡土资源,开设了“叶剑英生平与思想研究”、“当代民族精神与客家优良传统”等富有客家乡土特色的选修课程,把客家文化、客家精神的传承和弘扬纳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体系,纳入大学生成才培养的全过程。近几年,修读上述选修课程的学生达到2970人。
二是编用客家乡土特色的辅助教材。为了加强大学生的成才教育,学校专门组织师资力量,加强客家乡土特色方面研究,先后编写了《毛泽东思想在梅州》、《邓小平理论在梅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梅州》和《科学发展观在梅州》等4部系列丛书,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辅助教材。同时,主持科研课题12项,发表论文近百篇,出版著作5部,成果获奖14项,有力推动学校客家乡土特色教学工作的开展。
三是加强客家乡土特色的实践教学。学校一贯注重实践教学,也十分重视社会实践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促进作用。一方面,学校注重加强实践环节,建立了叶剑英纪念园、中国客家博物馆、梅州华侨博物馆、剑英公园烈士纪念碑等众多的实践教学基地,突出客家乡土的实践教学特色。另一方面,学校充分利用闽粤赣客家地区的丰富资源,开展具有客家乡土特色的社会实践活动。从1994年至今,我们每年组织学生骨干赴闽粤赣边区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大学生重走当年红军足迹,了解闽粤赣客家风土人情,对学生进行热爱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的生动教育;利用爱国志士丘逢甲故居、黄遵宪故居等客家乡土资源,加强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利用红色基地叶剑英纪念园、三河坝战役纪念馆等客家乡土资源,加强大学生的革命传统教育。
学校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教育取得显著成效,曾四度被中宣部、团中央、教育部、全国学联评为社会实践先进单位;连续六次获得广东省大中专学生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优秀组织奖。
(二)感悟客家乡土文化,促进学生成才。
学校重视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成才方面的作用,让大学生感悟优秀客家乡土文化,促进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为了强化教育效果,学校选择学术性、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参与性极强的客家山歌,精心组织大学生感悟这一独特的客家乡土文化。自2004年起,学校开设客家山歌的全校性选修课,选修学生有500多人次,举办了10多场专题讲座和10多场专题演唱会,培养出一大批能唱、能写、能弹、能演、能教的山歌人才。我校学生排演的山歌节目《客家妹子顶呱呱》先后在梅州、深圳、龙岩等地演出,其中部分优秀学生还应邀参加了在北京举行的“海峡两岸高峰论坛”文艺晚会演出,得到较高的评价。今年5月份,学校举行了首场“客家山歌进校园创作演唱大赛”,有3000多名学生参加了这场客家文化视听盛宴,有力推进客家山歌进校园,让更多的学生了解、领悟、继承、传播和弘扬客家文化,促进学生成才。
(三)探索校市合作模式,加快学生成才。
为了加快大学生的成才,学校努力争取当地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的支持,积极探索校市合作模式,大力推进校市合作。从2003年开始,我校与梅州市委组织部合作,联合举办“梅州市党政干部战略后备人才培训班”,为梅州市基层乡镇定向培养优秀党政干部。在此基础上,从2004年开始,学校又积极尝试校企合作,建立“企业定向人才培训基地”,面向在校学生培养“企业定向人才”。最近几年,我们又与梅州市纪委合作,建立“梅州市客家廉洁文化研究中心”,推进廉洁文化进校园;与梅州市政府合作,建立省市共建的“梅州市客家研究院”,并把其打造成为广东省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加强客家文化研究,在此基础上还成立了大陆首家客家学院,培养传承、弘扬客家文化人才。此外,今年我校与当地党委政府正在实施的校市合作项目近百项,有力地推动了人才培养工作,加快大学生成才。
学校探索校市合作工作成效显著。其中,“党政干部战略后备人才”培养模式作为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形式,被广东省授予“固本强基创新成果奖”;2008年7月15日《人民日报》头版以《“梅州模式”的育才工程》进行专题介绍;2008年8月《南方》杂志又以《“梅州模式”凸显新选才观》为题进行了专题报道。
三、挖掘利用客家院士资源,对大学生进行成功教育
成功教育就是帮助学生获得成功感,让学生自我激励,挖掘潜能,最终形成学生自己争取成功的内部动力机制的教育。学校把成功教育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针对大学生不同阶段的不同需求,充分发挥梅州文化之乡拥有22位客籍院士的资源优势,对大学生开展成功教育。
(一)以客家院士的思想启发学生。
院士之所以能成为院士,都有深刻思想智慧,它是院士走向成功的重要条件。在大学生成功教育方面,学校挖掘利用客家院士的思想智慧,启发学生为走向成功奠定必要的思想基础。近年来,我校在传统的新生入学教育中增加了“客家院士谈我的大学”的专题内容,邀请了华南理工大学原校长、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刘焕彬等为我校新生作成功主题报告,围绕“当代大学生如何规划自己”、“如何过好四年大学生活”等方面,开展了非常受学生欢迎的成功教育。同时,学校还把众多客家院士“谈我的大学”的内容汇编成册,并将其作为我校大学生入学教育的必学内容,以客家院士的思想智慧启发大学生。
(二)以客家院士的学术激励学生。
学校聘请了世界著名量子化学家、美国华人协会前会长潘毓刚,世界著名作家韩素音,原中科院副院长王佛松院士,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刘焕彬,中国工程院院士江欢成、古德生等一大批国内外著名客籍院士为兼职教授、客座教授或荣誉教授。他们不定期来校讲学、作报告,为学生介绍各个领域的学术前沿,开拓学生的学术视野,让学生接受学术熏陶,激励学生追求学术,攀登科学高峰,让学生真正把学习变成追求成功的内在要求和内在动力,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勇气。
(三)以客家院士的风范熏陶学生。
作为追求成功的大学生,都普遍崇敬处于知识分子的顶级阶层的院士。大学生接触院士,无疑会受到院士良好风范的熏陶。多年来,学校尽可能多地邀请客家院士来校讲学,让学子们有更多的机会接触院士,向院士学习,受院士熏陶,此举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追求成功的积极性。近年来,我校学生的学术氛围明显浓厚,各类学术论坛、学术科技文化活动应运而生,“嘉应大讲坛”、“科技文化节”、“周末文化讲座”、“技能活动周”等学术活动方兴未艾。同时,我校学生参加全国、全省的学术科技竞赛成绩突出,多次居同层次同类型高校前列。
                                                                       (作者系学校党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