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
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贯彻“实践中促成长”的教育理念,三峡大学学生处推出“三大使者家乡行”寒假社会实践活动。无数使者怀揣满腔热情踏上征程,有的结合政策项目实施现状深入调研,考察民生民情;有的再回母校,将三峡大学的自然风光、学术文化展示给学弟学妹;有的走访大街小巷,为贫苦学生送去温暖,自己也在走访中收获别样的感动。他们学以致用,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来科学地解决现实问题。
本期版面特选取优秀使者代表进行报道,弘扬青春正能量,树立新时代风尚!
襄阳谷城走访记———————三大使者家乡行之我为家长捎封信
雪后的襄阳,清晨刮着凛冽的寒风,我和同伴们的脸都冻得红彤彤,谈话间呵出的白气不住地从围巾的缝隙间散出来。我们将要走访的是材料与化工学院的杨同学,我们的直系学弟。杨同学的家住在谷城周围的一个小山村,距离市区十分遥远,因此我们早早地就起了床。
我们在去往杨同学家的路上,中途换了好几班车,山路弯弯绕绕,我和同伴都有些晕车。车窗外是漫山遍野的皑皑白雪,我强忍住身体的不适,作为“三大使者”的使命感使我重新打起精神来,因为在白雪的尽头,杨同学在等待着我们的到来。我们要将承载着他在校优异表现的成绩单亲手交给他的家人。
经过了三个多小时的长途跋涉,我们终于到达了杨同学的家。
站在杨同学的家门口,映入我们眼帘的是屋外一个被持续了一个多星期的风雪彻底掀翻压垮的小棚,小棚后是一座灰色的小房子,岁月在上面留下了斑驳的痕迹。因为我们的到来,杨妈妈特意为我们生起了火炉,大家围坐在火炉旁,向杨妈妈讲述着杨同学在学校的近况。红红的火光映照在阿姨的脸庞上,听到儿子在校的优异表现,她的嘴角勾起了一个温暖的弧度。
杨妈妈向我们讲述着他们的家庭故事。患有严重的腰椎间盘突出的杨爸爸无法负荷过重的体力劳动,但为了家庭和孩子,他依旧常年在外务工。然而,去年杨妈妈因为在山上砍柴时不慎摔断了腿,为了照顾生病的妻子杨爸爸不得不辞去外地的工作,回乡照顾家庭。这一切对于这个贫寒的家庭而言无疑更是雪上加霜。
杨同学从小就是班里的佼佼者,他每天都是第一个进班、最后一个离班的人,对待学习从没有过一丝懈怠,成绩排名常年稳居班级前列。每每放学回家,他总会先拿起农具帮家里干农活,直到晚上再开始认真完成自己的功课。长此以往,日复一日,皇天不负有心人,杨同学以超一本线40分的好成绩考上了自己的理想大学———三峡大学。“我只有努力学习,才有希望争取到好的工作条件,才能有机会改变家里的现状,才能让父母过上好日子!”杨同学当着妈妈的面有些拘谨地向我们说出他一直以来的心愿。杨妈妈听完儿子真挚的话语,又一次红了眼眶,她没有说话,只是紧紧地握住了儿子的手。面对这样一个贫寒的家庭,作为“三大使者”的我们将学校资助贫困生的相关政策向杨妈妈进行了宣讲。我们告诉杨妈妈三峡大学对于像杨同学这样品学兼优的寒门学子设立了一系列资助措施以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杨妈妈详细询问了资助措施的具体实施办法,我们一一向她进行了介绍。终于,杨妈妈露出了安心的笑容。她说:“孩子能顺利完成学业我就放心了。我们做父母的能力有限,实在是不能给孩子太多的帮助。希望孩子长大以后将这份爱心回报给更多的人。”
正午,阿姨执意要留我们吃饭,她将家里最好的食材都拿出来招待我们。大家一起聊起了校园里的种种趣事,笑声洋溢在温暖的小屋里。屋外的风雪未停,清冷的小屋里因为欢声笑语而其乐融融,一股暖意涌上我的心头。我想,上天会眷顾每一个怀揣梦想、时刻努力的人,杨同学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越努力越幸运!
脱贫攻坚用实践诠释青年使命———记理学院辅导员李小龙“三大家乡行”
“扶贫路上,一个也不能少。一个也不能掉队。”习近平总书记的这句话奏响了新时代脱贫攻坚的嘹亮号角,在总书记的号召下,2018年1月17日至22日,三峡大学理学院辅导员李小龙在湖北省公安县藕池镇、罗家村开展了扶贫调研工作,通过了解精准扶贫政策和项目实施现状、走访家乡精准扶贫困难户、填写调查问卷等一系列方式进行了深度调研考察。从群众中来 到群众中去李小龙首先在湖北省公安县藕池镇乡政府参加了当地村干部座谈会、乡镇干部咨询会,认真了解了当地精准扶贫政策和项目实施现状。在乡政府扶贫办公室的配合支持下,他收集到了当地立卡建档的贫困户信息。在设计好考察计划和调查问卷后,李小龙开始了群众走访工作。在走访中,一户贫困家庭的生活状况让他的内心受到了极大的触动。这是一户残疾人家庭,男户主患上白内障后双目失明,女户主在一次事故中失去了左手,上有一位八十岁的老人,下有正在读初中的孩子。这对残疾夫妻虽然有国家低保补助,但他们依然想靠着自己努力改变家中状况,烧柴做饭,插秧农忙,他们在坚强地生活着。孩子放学做完功课后就帮着父母干活,在李小龙问及孩子的学习情况时,男户主带着平和踏实的笑容回答道:“读书,一定要供他读书。有人劝我要孩子读完初中义务教育就去打工,以后的小孩要读书才有出息,所以我不答应。家里是穷,但我俩还可以干些活,国家也一直帮扶着我们,我要供他读完大学!”听到这里,李小龙感到十分欣慰。转递了乡政府扶贫办公室发放的扶贫金,请户主填完了扶贫调查表,李小龙又开始了下一家的走访工作。一户又一户的走访让李小龙一点一点深刻认识到我国贫困人民生活之艰难不易,而他脚下一步一步走出的扶贫之路又是多么光荣。
发现问题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李小龙的扶贫工作不仅是扶贫,在他看来重点更在于致富。脱贫攻坚,光靠国家的补助是不行的,必须要用切实有效的方法带领村民走向致富的道路。李小龙在扶贫工作中对罗家村的党组织建设、农业和农村发展状况进行了深入调察。他发现了农村脱贫攻坚的两点问题:一是主要劳动力外出打工,在家务农人口老龄化严重,缺乏足够的劳动生产力;二是农村发展环境封闭,对外交流不足,群众思想保守,安于现状。
对此,李小龙有着自己的对策:一要加大供给侧改革,推进“合作社”建设;二要抓好农业科技文化的培训,促进农村劳务开发;三要结合当地事迹,探索合作社+市场主体”的扶贫模式。他在走访调查中发现,临近的两个村组,客观条件基本一致,政府扶持政策一致,但村民的整体风貌和全村的发展水平存在一定差异。一个村外出人员较多,驻村基本是留守儿童和老人;另一个村部分年轻劳动力主动返乡,积极创业且带动了周围的村民,形成良好风气。因此,贫困村能否脱贫,村支部、村委会和村民的素质是关键。村干部要抓住要害,突出重点,加强对村民的专业技术培训,抓好村组风气,多鼓励结队学习,少开展娱乐带彩活动,达到扶志(志气)、扶知(知识)、扶智(智慧)的有机统一,为农村实现整体脱贫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