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乱世人,几番离合——读《唐宋词与人生》有感





  清明之际,万古之思。有人登山纪念远去的亲人,有人踏歌怀想未来的岁月,而我则想悼念古往今来那些淹没在烽火岁月中的乱世诗人。
  纵观万余首唐诗宋词,或高昂,或悲叹,诗人无不将其情感发挥得淋漓尽致。盛唐繁华之诗自小便耳熟能详,其慷慨大义,斗志昂扬之思想着实令人心潮澎湃。但笔者却唯独青睐乱世诗人。因乱,那种离合之情才会惹人心疼;因恨,诗人心中的悲伤之感才会表现得愈加痛彻心扉。因此让我们穿越时空,在一首首悲凉诗歌中共同感受那份消失已久的离乱的悲凉。
  人生悲欢交加,书中那个“悲剧性”的李煜着实令人同情。“人生长恨水长东”,江水东逝,无尽哀愁总纠缠,这是经历过怎样的苦难才能发出的感慨。字字血泪,声声悲泣,书中几千字的生命过往便道尽了李煜一辈子的悲欢离合。纵然短暂,却足以令人不忍卒读。“世事漫随流水,算来一梦浮生”,国仇家恨,妻离子散,多少悲恸都已埋藏心底。怨只怨生错帝王家,身不由己;恨只恨王室常争斗,骨肉相残。李煜多愁善感,心细如水,致使作者都将他与黛玉做比较。“这几句伤悼落花的词句,就很易使人联想起大观园里那位林妹妹的葬花诗”。巧也,笔者也独爱潇湘妃子那一绝世之作。诗道:“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古人总易将花比作女子,婀娜多姿,温婉如玉,林妹妹就如此。然笔者心中,伫立花旁,慨叹这世间恩恩怨怨,落花心碎的亦可为那南唐末帝,其有词云“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敏感脆弱之人必易感世间万物之细端,李煜乃性情中人,年幼便遭遇多重磨难,敏感之心可以见得。“留连光景惜朱颜,黄昏独倚阑”落花逝,酒阑珊,此情此景使性格敏感的李煜心生人生短促的感叹。敏感之人人难做,世间之纷纷扰扰便可搅乱心波;敏感之人事难成,忧虑顾虑集中体内便觉躁动不安。回顾李煜,敏感之心加之末世乱国,无奈之下,只能道一句“可怜薄命作君王”!
  在唐宋诸多诗人中,笔者最青睐的也许就是那发出“袖里珍奇光五色,他年要补天西北”的“中兴名将”——辛弃疾。遥想当年,那一词“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的悲凉触动多少人的心扉。斗转星移,生命轮回,历史总是残忍地将良将之才抛弃长河之中,由此杜甫长叹“古来材大难为用”。辛弃疾敢于上马击敌,亦能下马治国,实属难能可贵之才。豪气冲天,英姿勃发,一位勇将正屹立在抗金的最前沿。其能武亦能文,武则骁勇善战,以国家兴亡为己任;文则豪气万丈,挥笔英文定乾坤。他是理性与感性的完美结合,回顾中华历史,无几人可比之。“对花何似,似吴宫处数,翠围红阵”中,他将花比拟成训练中的吴宫女兵,可看出其始终抹之不去的“军人情结”。雄姿英发的翩翩少年,本应以志报国,然命运捉弄,“角色错位”,一腔忠愤竟无处发泄。“追往事,叹今吾”,在遭受了多次莫须有的弹劾之后,他终究被贬为一个“闲人”。于是乎,他开始参透人生。在这点上,杨先生说的极好:“人在陷入山穷水尽的困境中时,往往会返回到‘人生’这个根本问题上去寻找原因和出路,以此来寻求精神解脱。”所谓“人穷则返本”,正是这个道理。人世的纷争,社会的不公平皆被辛老看在眼里。人生一世,时光如此匆匆,辛弃疾将自己最好的年华都献给了自己的国家,无论国家置他于何地!终城池攻破,主君易位,悲人已逝,奈何“可怜白发生”!
  苏轼曰:“人生识字忧患始”。人出生时本性格纯洁,常以良善之心待人。然自识字起便开始了忧患辛酸的一生。不论苏公所言是否全面,回顾唐宋诗人的种种遭遇与其流传下来的诗篇,为了那份情,我们可以相信,对于乱世的文人来说,此言然也。
  多少往事,已难追忆;多少恩怨,已随风而逝。手释此书,慨叹一句“不如归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