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6日,品园6楼学生公寓正式开放,迎来2009级新生。
9月9日,国际文化交流中心暨高丽大学会馆落成剪彩。
与此同时,图书馆新馆和国学馆建设也在进行中。“这里又将是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纪宝成校长在视察工程建设时说。
翻天覆地的变化之外,一组数据显示了另一种潜在的变化:2000年到2008年,在校全日制学生人数增加了11,672人,增长了110%,校舍建筑面积增加了400,117平方米,增长了75%,而学校年耗水总量减少了63.8万吨,下降了27.5%。
从扩大办学空间到建设节约型校园,校园建设为教学科研提供了坚实的保障,成为科学发展、以人为本理念的直观呈现,而如何建设一个绿化、美化、人文化、数字化、节能化的校园则对校园建设提出了科学发展、以人为本的根本要求。
关键词一 发展
“之前听说人民大学又小又破,可是来了学校之后发现,人大校园让人眼前一亮,虽然不是很广阔,但是很别致有序,特别是宿舍楼崭新漂亮,令人喜欢。”今年9月入学的统计学院曲施伦同学高兴地说。
从“又小又破”到“眼前一亮”的转变在《人民日报》等媒体的广泛报道中称为“逼出来的思路”,即“在现有条件下以周边拓展与校园置换相结合拓展办学空间”的定位。
这一定位极具探索意味并很快显示成效。短短四、五年间,通过住房制度改革和校园置换,3000多户教职工喜迁校外新居,学校总计收回、腾退房屋近11万平方米,同时,通过努力收回周边部分历史上长期被校外单位占用土地,新增办学土地240余亩,用于改善教学科研和学生生活设施。
新落成的品园6楼学生公寓和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就分别位于校园西南区和东南区按规划拆除的旧公寓和筒子楼原址,正在建设的图书馆新馆和国学馆工程则位于校园东北区的建于50年代的林园楼群的7座楼和原来以“一处”命名的成片平房棚户区。
在校园基础设施建设与改造中,如何规划好盘活的空间,规划好教学、科研、学生生活配套用房的比例和合理布局,是学校尤为关注的问题。随着知行楼群、明德楼群、世纪馆、文化大厦、汇贤楼等先后投入使用,学校表示“教学、科研、行政、学生生活条件得到根本改善”。然而,历史上的欠账和未来的发展对校园空间提出了更高要求。
“现有公寓无法满足学校进一步发展和提高办学水平的需要,学生宿舍不足成为学校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校园建设管理处负责人说,2007年时我校主校区学生宿舍为197615.60平方米,但与2010年达标额318164平方米相比,缺额为120548.4平方米,学生人均住宿面积比照教育部“421”定额标准差额较大,而且有些学生公寓年代久远,在新的校园规划中已被规划为拆除建筑。
作为继知行楼群后又一高配置的学生公寓,品园6楼总建筑面积22770平方米,设计宿舍470余间,配备可供6000余人使用的浴室,建成后部分缓解了学生住宿条件较差、住宿面积不足问题,生均住宿面积逐步接近国家规定标准。
“目前我校已与世界上180多所大学建立了学术交流关系,同国外高等学校、科研机构以及学术团体的交流和科研协作活动日益增多,外国留学生人数也在逐年增加,学校各项设施已经无法满足正常的留学生教学和服务需要。”国际交流处负责人说,随着学校实施提升国际性战略,校园基础设施相对滞后是必须突破的瓶颈之一。
作为多功能、现代化的综合服务楼宇,国际文化交流中心总建筑面积17847平方米,以留学生住宿为主,设有部分与之相配套的教学、办公、商务等用房,其建成将改善外籍教师、专家和留学生的住宿、研究、交流、接待等条件。
“要着眼于未来的发展,考虑校园拓展的可能性。”在本学期全校工作部署会上,纪宝成校长强调。此后的9月6日,国际学院(苏州研究院)正式开学,作为“延伸办学”模式和打造“学术特区”的探索,这座位于苏州独墅湖高教区的开放式校园为多维度拓展办学空间提供了又一种借鉴。
关键词二 人本
“浴室不仅宽敞方便,而且水温随着外界气候而变化,这些细节之处都让我体会到了如家的感觉。”品园6楼第一批入住者、外国语学院2009级学生雷嘉雯说。
以知行楼群和明德楼群为代表的新世纪校园建筑中,充分体现了智能化、节能化、人性化的建设理念和对后勤保障体系的要求,新启用的品园6楼更集中体现了日益深化的理念和完善的体系。
品园6楼建设方案制定后,学校领导高度重视工程的建设情况。纪宝成校长、程天权书记和学校领导班子成员以及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多次来到施工现场,实地察看工程进度,研究解决工程建设过程中有关功能定位、标准档次、建筑装饰风格等重大事宜,了解室内装修、各专业安装、家具摆放以及室外工程建设等具体情况,并反复强调确保工程质量。
网络、消防、节电,洗澡刷卡、门禁刷卡,在智能化设施之外,品园6楼学生公寓配套设施更是要求从学生实际需求出发。学校相关部门组织人员实地丈量并精心挑选家具设施,考虑到学生宿舍空间有限,物品较多,特地要求厂家将组合床中储物柜做大,并组织学生参观新设计的组合床,根据需求反馈及时调整设计。“宿舍的衣柜又高又大,用起来很方便。上床下桌的构造有利于学习,床、电脑桌、书架的设计也都十分科学合理。”国学院2009级学生郑淑梅谈到。
当2009级新同学走进新公寓时,看到的是公寓大门上色彩鲜明的“防撞贴”,各楼层公共区域随处可见的温馨提示,会客室为楼内学生会客、讨论提供了整洁的环境,充足的采光和足够的楼道空间等等。由于是首次投入使用并且入住人数多,新公寓在开始几天也出现了断水、停电之类的问题。后勤人员随即经常检查各项设施的使用情况,以免再次出现突然故障。“宿舍出现的任何问题都得到了及时解决,而且楼管阿姨非常负责任。”李枞同学对后勤工作的高效表示十分认同。
人性化的理念渗透到了校园建设的各个环节。在学生公寓的工程建设中,学校有关部门对施工可能造成的影响提前制定了解决方案,进行制度化管理:限制使用噪音较大的设备、合理安排施工时间,以降低噪音程度;在施工出入口建立清洗池、及时清理撒落物,以降低扬尘污染;科学规划运输车辆路线、尽量与学生活动范围错开,以降低交通影响;为品园2、3、4楼东侧约200余间宿舍加装窗户,以减少施工干扰等。“学生公寓2008年10月开工建设,2009年4月实现主体结构封顶,9月竣工投入使用。正是由于采取各种有效举措,得到广大师生的理解和支持,才确保了整个项目的顺利实施。”校园建设管理处负责人说。
关键词三 绿色
“在品园6楼和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建设中首次采用了太阳能系统。能耗效益有望比传统锅炉、电力供热节约25%。”校园建设管理部门介绍。
因为创新性开展节约型校园建设,我校刚刚获得全国高校节能工作先进单位称号。“高校节能难为,但高校节能大有可为。”资产与后勤管理处负责人说,2002年学校开始对地下管网全面改造,此后的各项工程也注意处理好管网问题,同时,通过实行节能工作责任分工、引进并推行合同能源管理模式、试行能源指标化管理、建立能源运行监控机制等多种举措推进节能工作。2008年学校成立了建设节约型校园领导小组,由纪宝成校长担任组长,进一步加强整体节能工作规划。
在校园建设工程中推广应用成熟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就是节能工作的有效途径。如所有卫生器具均采用节水型,并引入了中水处理技术,实现多次水利用;幕墙外窗采用钢化中空Low-E玻璃材料,断桥铝合金材质,有很好的节能保温作用;室内采用暖气温控调节措施,增设智能温控设备,最大程度的降低能耗损失;电气照明均使用电子整流技术和高效节能灯具;生活系统和消防系统分开,以减少生活用水污染。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的空调系统采用自动控制,根据实际需要合理调节,空调箱采用双风机,过渡季节采用全新风运行;品园6楼学生公寓则在电容量的设计上,为将来安装空调进行了预留,以满足长远发展的需要。
与绿色环保同时并行的是营造绿色环境。经过2002年开始的第一轮大规模校园基础设施建设改造,新增三万平方米的绿地和点缀各处的园林渐显人大校园的气韵。为此,纪宝成校长具体提出了“三季有花,四季有景”的要求,程天权书记亲笔为知行楼群花园题名“桃李园”。
“树种、草皮的规划设计注意体现人文特色,花木挑选、布局注意四季造景的需要。”校园建设管理处负责人说,在校园建设中将赋予景致更多的文化意义和艺术气息,新时期的校园建筑也更多地承载了文化理念。
国庆60周年前夕,曾以先进的设计理念和完善的结构布局荣获“2006年国家优质工程奖”的明德楼群入围参评“北京当代十大建筑”。以明德楼为代表的“人大红”西北区、以品园公寓为主体的“人大灰”西南区,古朴而时尚的东北区、简洁现代的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各个区域在校园里各具特色又和谐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