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隋唐时期的德州名人———崔胤———梁国楹 《德州历代名人》摘录


  崔胤 (854-904年),字昌遐,唐末大臣。清河武城 (今山东省德州市武城县)人。
  崔胤出身于官宦世家,高祖崔翘官至礼部尚书、东都留守,曾祖崔异位终渠州刺史,祖父崔从历任户部尚书、御史大夫,父亲崔慎由位至宰相。唐昭宗乾符二年 (875)年。崔胤考中进士,被河中 (今山西永济)节度使王重荣看中,辟为从事。不久入朝为官,由于同宗宰臣崔昭纬 (中和三年进士科状元)屡加荐用,所以官运亨通,连年擢升,历任考功郎、吏部员外郎、郎中、给事中、中书舍人、御史中丞、兵部侍郎、户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宰相)。崔昭纬被诛后,崔胤被贬为广州刺史、岭南东道节度使。崔胤向来与宣武节度使朱全忠有厚交, “委心结之”,于是朱全忠马上上疏言崔胤之功,声称“不宜处外”,不可离辅粥之地。崔胤已行至湖南,昭宗迫于朱全忠的胁迫,又下诏恢复了崔胤的相位。
  光化年间 (898-900年),崔胤四拜宰相,世称 “崔四人”。光化三年 (900年),崔胤与昭宗共谋诛杀了宦官枢密使宋道粥、景务修,于是, “朝廷权政,皆归于己,兼领三司 (度支、盐铁、户部)使务,宦官侧目”,成为“权震天下”的人物。然而,宦官此时仍拥有禁军的统领权,昭宗与崔胤的抑制,使宦官特别是中尉刘季述等人十分惧怕。十一月,刘季述率禁军冲入宫中,囚禁昭宗,矫诏令太子继位。由于得到朱全忠的支持,刘季述不敢杀崔胤,只好胁迫他率百官请太子李裕嗣位。崔胤致书朱全忠,请出师问罪。在大军进逼之下,京城宦官惶恐不安。左神策军指挥使孙德昭与崔胤斩衣带为誓,伏兵诛杀刘季述,昭宗复位。崔胤以功进位司徒,兼领度支、盐铁、三司等职。
  昭宗复位后,对崔胤宠遇无比,召见时甚至不喊其名而呼其字。遇有要事,两人便在内殿商议,崔胤经常深夜才回家。当时,宦官对他畏惧万分,事无大小皆向他报告。崔胤与另一宰相陆扆主张夺取宦官兵权,由二人分领左、右神策军,宫人只掌内司事,但由于孙德昭等人反对,昭宗只好用韩全晦、张弘彦为左右中尉。不久,崔胤又上书请尽诛宦宫,韩全晦等人伺知后,到昭宗面前求哀请命,昭宗只好把崔胤的上奏密封起来,暂时搁置此事。后来,韩全晦等人挑选机灵而知书的美女数名纳入宫中,侍从昭宗左右,将昭宗的一言一行监视起来。韩全晦禁止昭宗单独召见朝臣,崔胤大惊,遂遗书朱全忠,称受密诏,令其以兵迎帝至东都。天复元年(901年)夏,朱全忠的大军已取得河中之地,逼近京城。韩全晦等人劫持昭宗西奔凤翔节度使李茂贞,后妃诸王百余人被逼上马,恸哭不绝,京城火光冲天,死相枕藉。孙德昭率所部守崔胤府第,百官及士民避乱者皆往依之。是年冬,朱全忠取华州 (今陕西华县),入长安,崔胤率百官至渭桥迎谒。时值朱全忠五十大寿,崔胤竟屈身为其持板歌唱,捧杯祝颂,极尽献媚之态。
  天复二年 (902年),朱全忠为争夺唐昭宗,取得 “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优势,率大军围攻凤翔。李茂贞每战辄败,只好闭城不出。凤翔城中粮草无继,斗米七千,饿死者日以千计,以致烧人尿煮尸而食。甚至昭宗也不得不自磨豆麦以求生存。于是李茂贞杀韩全晦等20余人,交出唐昭宗,请和于朱全忠。昭宗还京,崔胤复相并兼六军十二卫事。崔胤与朱全忠请诛除宦官,于是,中外宦官尽悉被诛杀,唐中叶以来历时一百多年的宦官专政之祸,至此结束。此后,朱全忠留步骑万余及党羽佐崔胤,率大军东归。崔胤诛杀宰相卢光君、苏检等人,排斥从幸近臣陆扆等30余人,只留下一个孤立可制的裴贽与己共同辅政。此时的唐昭宗 “威令尽去” “动静皆决于胤”,完全成了傀儡。
  朱全忠身兼宣武等四镇节度使,进爵梁王,拥兵数十万,四处攻掠,篡唐之心日益明显。于是崔胤以防李茂贞为辞,召募兵众,以图发展个人势力。朱全忠表面同意,心里却不高兴,他偷偷地让部下数百人应募,并且让他的儿子朱友伦入宫宿卫,以此牵制崔胤。天复四年 (904年)正月,朱友伦因击鞠坠马而死,朱全忠怀疑是崔胤所为,遂遣其子友谅诛杀之。崔胤死时51岁,长安民众听说崔胤被杀,纷纷向他的尸体投掷瓦砾砖石以泄其忿。崔胤死后十天,朱全忠便逼迫昭宗迁都到了洛阳。
  崔胤一生, “长于阴计,巧于附丽,外示凝重而心险躁”,虽长期为相,权倾一时,但晚年却只是空头宰相,受制于朱全忠。朱全忠靠参加黄巢起义起家,后叛变降唐并在907年灭唐自立,结束了唐朝320年统治。大唐之亡,崔胤难辞其咎。这大概就是 《旧唐书》称崔胤 “与盗合从”、 《新唐书》把他列入 《奸臣传》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