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科学发展激活一池春水


  本报讯 连日来,我校龙舟队驰骋国内各大赛场摘金夺银,扬名海内外、全国首家大学生村官研究所落户我校、“挂县强农富民”工程快速和富有成效地推进等消息不时为国内主流报刊和网络媒体所关注和报道。注重特色,打造品牌,让风华正茂的青春淮工意气风发地奔走在科学发展的大道上。
  进位争先,科学发展谋划新思路。学习实践活动开展以来,我院紧扣科学发展主题,围绕“扎根淮海,面向黄海,服务沿海,辐射陇海”这一办学方略,坚持“提升人才培养水平,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和提升服务社会水平”这一目标,在寻求特色发展上下功夫。新一届党委领导班子以思想解放为先导,不为既有成绩而自满,不为以往经验所束缚,不为传统模式所局限,认真分析学校在江苏高等教育全局中的方位和水平,全力寻求新的发展突破口。学校围绕“四海”战略,调整专业设置,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加强特色学科平台建设,增强服务社会功能,构筑新的竞争优势。全国率先培养光能利用方向本科人才、建立全国首家大学生村官研究所、建立新的校企合作联盟、以挂职服务形式全面融入连云港建设等新的重大举措为学校增添了新的亮点。
  关爱学生,服务育人推出新举措。开展学习实践活动以来,广大教职员工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坚持“科学发展让学生得实惠”的要求,以学生为本,全面实施关爱学生的“四心”工程(教育管理的贴心,扶贫助学的暖心,就业指导的信心,心理教育的知心),促进学生成长成才。学校在5月开展了以“关爱学生”为主题的师德建设活动月活动。围绕毕业生就业,通过建立就业基地、校企联姻、开展就业促进月活动等形式和途径,全员动员,全程服务,不断拓宽学生就业渠道,近日学校又推出九大举措,全力促进毕业生就业。经过努力,学生的初次就业率同比上升3.12%。为预防甲型H1N1流感,学校制定应急预案,医务室恢复24小时值班,后勤管理处开通24小时服务热线,努力为学生提供便捷优质的服务。
  强农富民,服务地方搭建新平台。校党委将“挂县强农富民”工程作为践行科学发展、服务地方经济的重要载体,认真研究,积极推进,先后4次组团赴赣榆进行实地考察论证,确定对接产业和项目,制定细致的服务方案,由学校的8名校领导担任8个工作组的负责人,对接赣榆县的8个乡镇。推荐一批专业水平高的教授和博士担任下口村、匡口村等8个行政村的“科技村长”。“村长”们送科技、送培训、送知识下乡,帮助当地建立特色产业科技示范基地,计划将20%农户培育为农业科技示范户。海头镇匡口村支部书记王广绪高兴地说:“我们村有虾塘1600多亩,海鱼养殖32000多亩,以前一遇到问题就要跑老远到县里请技术员来,现在好了,有了这些科技村长,我们再也不发愁了。”(力量 一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