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 别 急 着 变 老 , 等 我 慢 慢 长 大
每次我回到我生活了十二年的小镇的时候,总有一些小镇的居民能认出我来。我也很纳闷,自打小学毕业,这一晃就是八年过去了。真不明白他们是怎么记得我的。
好像是那些居民一下子看出了我内心的疑惑,都不约而同地添上一句:“小时候,你阿公天天骑辆小三轮车接送你上学放学,这街上有谁不知道呀!”
说起那辆小三轮车,可真是有点故事。
打我周岁起,父母就去外地打拼了,我自幼被阿公阿婆领着。不知不觉我就到了上小学的年纪。可家里的老宅子,离我上学所在的小镇,有十几里山路要走。山区的道路本就崎岖不平,那时可没有修什么水泥路、柏油路,铺上点砂石就算是乡间小道。平日里乡亲骑洋车的都很少,更别提现在的公交车、校车什么的了。
于是,接送我上学的重任就落在阿公的身上。
那个年代,乡下人的交通工具无非就是自行车和摩托车。碰巧的是,但凡两个轱辘的家伙,阿公都不会骑。可话又说回来,四个轮子家里又买不起呀。于是,
我爸就给整了个人力三轮车,就是那种在菜市场能看见的,拉货的那种。后来,懂点木工的阿公在三轮车后安了个板凳,这就算是改造完毕了。
我们爷孙俩,一个人坐在前面蹬,一个人坐在后面咿咿呀呀嚷嚷个没完。我们就这样经历了这条乡间小道的春冬秋夏,风雨阴晴。
在那之后的两年,外公的小三轮几乎散架。车身的结合部分,被生锈的铁丝缠了一道又一道。轮胎呢,也是补了又补。有一次,补胎的师傅见了那打满补丁的车胎,打趣道:“我总不能在补丁上打补丁吧?”。那一次,阿公终于下了决心,换了个新车胎。
另外一次“大修”是在某年的暑假。阿公为了防止链条生锈就给链条刷了一道菜籽油。自作聪明的结果就是,暑假之后,他不得不换一条崭新的链条了。
大约是2006年左右吧,村子里通了水泥路,阿公也换了俩电动三轮车——小镇上第一辆电动三轮车。这下可不得了,一时间,阿公与他的电动三轮车一下子成为小镇居民最热衷于讨论的话题之一,我也跟着成为小镇上的一个众所周知的孩子。
长大了一些的我,拥有了属于自己的自行车。像所有同龄的孩子一样,我也希望自己骑着自行车上学。再者,我也对坐三轮车时,被众人注目的感觉心生抵触,便吵着闹着争取自己骑车上学的机会。家里人自然是反对,可阿公阿婆到底是拗不过我。正当我洋洋得意,骑着小车上路时,没走多远,就看见阿公的三轮车跟我我后面,离我十多米开外的样子,但我却怎么甩也甩不掉他。
这种怪异的景象着实持续了一段日子,周围人三三两两的也就议论起来了。我再一次成为的小镇上的话题人物。
阿公和他的三轮车在接送孩子这个问题上可是一点都不含糊,用风雨无阻形容再合适不过了。夏天我能透过阿公被汗水浸湿了的衬衫,看见一个庄稼汉粗糙的脊背;冬天的他总是戴着帽子和耳套,身上穿得严实,手套也绝不忘记,可能体型消瘦的人要怕冷的多吧;至于秋天,有时我能看见他衣领上沾有的细小的稻草丝——正如春天他的裤脚时不时的沾有一点春泥。我知道,他一定刚撂下手里的农活。
六年级的时候,学校要求上晚自习,早上到校也要比以往要
求的早。
于是,我们有时能在上下学的路上看到趴在路旁晒太阳的蛇,还有夜晚草丛里的萤火虫。而那夏日的蝉语、虫鸣和蛙叫,是陪伴着我们回家的歌……阿公也有迟到的时候,阿公的两次迟到让我印象深刻。
其一是有一次大雪封山,一个下午的功夫,路面的积雪已经没过脚踝。那日我见阿公迟迟不来,便打算自己回家,我就一个人在雪地里往家的方向走。我的鞋子全湿透了,脚冻得失去知觉,伞也没有,根本顾不了衣服上的积雪了。直到我走到了隔壁的村子,才看见手里拿着两把伞的阿公边走边打滑地在雪地里行进着。
另一次是寻常天气,我等了他好一阵子见他不来,回家途中听见沿途的行人说阿公被救护车送走了。我当时拼了命的往镇里的医院跑,见到他时,阿公的头上绑着一圈纱布啊绷带啊之类的东西,身上还散发着一股酒味。所幸阿公他没什么大碍,缝了十几针,打了几瓶点滴,隔天就出院了。
后来我才知道,他当天喝得有些晕乎,在一处急转弯的地方
翻了车。那里旁边就是悬崖,他算是从阎王那里捡回一条命来。再后来,我去市里上学,阿婆被舅舅张罗着去城里带孩子,一家人除了逢年过节,回家的次数少之又少。
而外公呢,换了台新的电动三轮车,这让他省了不少去修理店的功夫。他没事的时候就喜欢骑着车去小镇上拉几箱廉价啤酒,配上一两碟下酒的小菜。他这辈子没什么其他嗜好,就好这口,旁人说多了也没用。他的要求也不高,有的喝就行。
时隔多年,当我再回到小镇的时候。电动三轮车成了许多老年人代步的工具,阿公再也不是小镇上唯一一个骑电动三轮车的人了。但他还是一个人守着那一方老宅子,喝点小酒、听听小曲,偶尔骑着小三轮出去兜兜风。
老爷子年纪也大了,背驼得厉害,牙口也不大好,其他倒没什么毛病。有时候我们回去了呢,他一高兴就容易喝多,然后就是一个劲的侃大山,活脱脱就是个老小孩。
“阿公,你把身子养好咯。等我以后有了车,我在前面开,你就坐在后面,咱想去哪就去哪!”
“囡囡哟,我等着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