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了满足学生出海实习的需要, 1922年1月, 陈嘉庚从英国购买渔船机器, 由本校教师张君一设计, 雇请船匠在集美建造一艘载重31吨的实习船, 耗资2万元, 1924年6月造成下水, 定名为 “集美一号” , 作为航海实习及厦集交通载客用。

1926年5月, 陈嘉庚耗资5.8万元从法国买进一艘铁壳拖网渔轮, 定名为 “集美二号” 。该轮载重274吨, 长126.6尺, 宽22.5尺, 深12尺, 主机功率420马力, 航速10节。该轮是中国第一艘、 也是当时中国最大的铁壳拖网渔轮。
在创办集美学校时,陈嘉庚提出以德智体“三育并重”为宗旨,强调对学生学习操行运动优秀者给予奖励。他极端反对学生“如机械一样”地“读死书”,一再强调,学校教育“不但教其识字而已,其他如知识、思想、能力、品格、实验、体育、园艺、音乐以及其他课外活动,均须注重,与正课相辅并行。”
德育:“最重要最基本的一部分”
秉承陈嘉庚的办学理念,集美学校自创办初期起,就强调教师在教书中尤其要注意对学生进行品格教育,认为“教育的机能是多重的,不只是知识的传授和机能的训练,尤其是品格教育,在全部教育历史中是最重要最基本的一部分”。学校的教员职责规定应注意教师训导及学生品行。在1920年代初期,学校建立了“指导员制”,由教员兼任各组的指导员。
学校非常重视学生的道德教育,甚至认为品德重于学业。当时水产科提出“服务实业,首重道德”的德育方针。要求“诸生尤须敦品励行,俾能取信于人,发挥所学”。强调“品格者,立身之大本也。凡人服务社会,第一必须有高尚之品格,方能取得社会之信仰。学问经验,尚属次要。若品格不良,则虽有高深之学问及丰富之经验,亦归无用矣”。训育的内容,除了按“诚毅”校训统一教育学生外,1924年水产部还针对水产航海专业的特点提出训育要点:品行方面要注意“忠、恕”二字。“忠”之义兼负责、服从、尽心诸美德。因为从事水产航海业者,时遇狂风巨浪,若各不负责任,不服从指挥,则意见分歧,方针错乱,瞬息之间,足启覆亡之祸。故平时修行,首宜注重“忠”字。能“恕”则人己相安,可收同舟共济之效,船上是集体工作,不可不讲“恕”字,故亦为平日修养所当注重者。修业方面注重“勤、敏”二字。凡欲成就功业,非“勤”不达;能“敏”则学业精进,而无凝滞之弊。为了树立正气,指导员还让学生在教室内张贴催人上进的格言,逐日更换,并令学生附带记入课业日志。
为了有章可循,学校制定了 《学生须知》 等条例和奖惩规则。1924年制定的学生奖励办法是:可得奖的分为操行甲等、学业甲等、未曾缺席3项;惩戒办法分为禁假、训诫、记过、停学、停止试验、退学6种。
学校还注意培养学生的自治能力。1921年10月,学校要“积极地提倡学生自治,发展他们自动的能力,养成他们高尚的人格”,并认为“学校里用种种惩罚方法去限制学生的行为,就是证明他自己的教育无效”。1922年,学校还试行让学生参与学校教务、舍务、庶务等事务管理的革新办法。
智育:知识与技能并重
学校特别强调“知识与技能并重”的原则,突出的特点是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主张实验方面应“与正课相辅并行”。对于师范教育,特别重视实习环节;对于水产、商科、农林等实业教育,更是要求学生必须学以致用。学校提出“知识为体,技能为用,有知识,庶能施之技能,有技能,庶能利用知识”。在课程的安排上,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面是较广的。如1920年至1924年水产科的学制为四年,所学的课程有:英文、日文、国文、公民学、数学、物理、化学、博物学(包括动物学、植物学)、地文学、生产学通论、气象学、海洋学、机械学、操船术、航海术、造船学、渔捞论、图画、薄记、卫生、法制经济等20几门。
学校对实践环节非常重视。为了保证学生的实习条件,陈嘉庚不惜花重金购置充足的教学设备。水产科从创办开始,在教学上就体现了重视海上实践训练的特色,实习课程分为制图实习、渔具实习、机械实习、驾驶实习、渔捞实习等五种。实习和技能训练在课程中占有较大的比重,约为全部学时的三分之一。
实习的形式主要有五种。课内实习:主要是船艺训练,紧密结合课程进行。假期实习:利用假期作各种渔捞航海之短期实习,巩固已学习的课程,加强感性认识。专业实习:专业学科考试及格后,进行渔捞航海的专业实习,分别到渔船、商船作较长时间的渔捞及驾驶实习,学生分组到台湾和江浙一带实习。毕业实习:考核学生的知识技能、实际操作和航海基本素质。生产实习:在本校渔轮或渔航公司的船上,参加生产劳动。对各种实习,学校都制定了严格的实习规则。学生在实习时期中,须一律穿着制服,对于操业上有须轮流当值者,在值守期中,须特别注意应尽之义务,对于日记尤须详细记载。除了各种实习以外,学生还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学习内容,开展各种有益的课外活动。
除“集美一号”和“集美二号”,学校还建造或委托建造了4艘端艇,其中3艘分别命名为“郑和号”“祖逖号”“海鸥号”。端艇主要作为学生操艇练习和采集海上标本用。
体育:振兴教育之先决条件
陈嘉庚“眼见欧美人士对体育之提倡,不遗余力”,而对照旧中国体育落后的现状,“抱定决心,以提倡体育,恢复国民健康为振兴教育之先决条件”。他对体育的认识和重视,对集美学校的体育产生了非常积极的影响。
为了加强体育教育,学校从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寻聘体育教师。曾任集美学校体育馆主任的吴德懋为远东运动会五项冠军,是东南大学体育系毕业生;吴振西是北京师范大学体育系毕业生,等等。学校大力建设体育设施。在1920年代初期,就开辟了具有大型足球场和400米跑道的大操场,场内的草坪用陈嘉庚特地从新加坡寄来的草籽培植。这种标准的运动场,当年在全省是数一数二的。为了让学生进行游泳实习和开展游泳活动,1922年10月,学校耗资3000元建造了一个四周用石砌成,底铺水泥,长100米、宽33米、高1.7米的游泳池。
学校不仅在硬件上为师生创造优良的体育运动条件,而且积极营造体育运动的校园文化氛围。《集美周刊》(1934年第368期)记载了这样一则趣闻—— 《教职员与十五组学生篮球比赛》,结果比分52比27,十五组学生胜。
为适应职业需要,水产科还提出体育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健全体格,以适应海上生活”。水产航海的学生认识到自己今后要从事艰苦的海上工作,需要有健壮的体魄,因此对体育,尤其是水上锻炼都特别重视,每个学生都能游1600米以上。1922年10月,集美学校举行第四届秋季运动会,水产科学生进行侧游团体表演、蛙跃团体表演、背游团体表演、立游团体表演、潜游表演和救生术表演等6种水上表演。对于早操,一年四季都坚持不断。篮球、排球和足球等运动,也排入课表,连同早操,一律视为正课。早操“凡学生有怕寒不起,及赴操稍缓者”,校长则亲至宿舍呼唤(《集美周刊》 1931年256期)。可见学校对于体育锻炼的重视。
由于学校对体育重视,不但增强了学生的体质,而且还培养了许多出色的运动员。在参加校际、全省、省际、全国、乃至远东运动会的比赛中,都取得了突出的成绩。
(资料来源:《集美学校百年校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