督之于责 导之于道——我校教学督导工作巡礼
本报记者 谢剑南 通讯员 纪香清
1997年我校引入教学督导机制,组建了一支特别的督导队伍,成员由校长亲自聘请,主要由我校已经退休的知名教授、优秀教师以及在教学管理岗位上经验丰富的老院长、老系主任等组成。2005年4月,我校根据实践情况,实行首席督学制,目前第九届督学有26人。
督导的主要工作是对教学活动中的教、学、考、评和学生试验、实习及毕业论文设计与答辩等,进行多方面的督教、督学、督查、督改和督导,及时掌握情况,总结经验,对发现的问题进行分析、评价、指导和反馈,为新决策和改进教学提供依据。经过12年的实践和探索,这支督导队伍已经成为我校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强化教学管理的一支重要力量。
12年来,这些德高望重、受人尊敬的督导们,以高度的责任感,把督导当成自己工作使命的一种继续,为我校培养高质量的合格人才、促进教学质量和教育水平的提升以及促进我校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建设,继续发挥光和热,做出了贡献。
这些曾兢兢业业工作了几十年的老学人,特别看重课堂教学质量。督导们在坚持把每周听4节课作为常规督导要求的同时,还结合学校工作需要,坚持做好专项督导工作,做好检查性听课、诊断性听课、评估性听课、指导性听课、鉴定性听课和研究性听课等其他督导工作。他们每次听课,都认真做好听课笔记,填写听课记录,客观写出评语,评定讲课成绩,反馈听课效果等。督导们在督导中高度的敬业精神往往令人肃然起敬。第八届首席督导侯尚智以高度负责的主人翁精神,一心扑在督教督学督管上,只要有关学校教育教学的事情,他就全力去做好,以至有一次劳累过度住院;督导张春敬是英语专业教授,为了便于听课,她自费购买各种外语音影资料进行学习,经过学习她能跟上朝、日、法、德和西班牙语等课程教学,并能与任课教师沟通教学中的问题。至2009年10月,八届督导已累计听课超过13000节次,听课面覆盖全校所有院系,受到了师生的充分肯定和赞誉。
精心栽培中青年教学科研人员,促进教学质量工程建设,是教学督导的一个重要目标。在日常督导中,对于个别教学上存在不足的教师,督导们都会及时和他们沟通交流,帮助他们分析原因,鼓励他们克服不足,树立新的科学教学理念,逐步改进教学方法,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很多青年教师,也主动邀请督导去听课并指导,有的督学也相应确立了重点帮助、培养对象。目前,在督导和教师之间,已渐渐形成了一种和谐、融洽的良好关系,形成了热心教学、重视教学、研讨教学的浓厚氛围,起到了很好的“传、帮、带”的作用。同时,督导们还通过参与评选校级教学团队、教学名师、品牌专业、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和优秀教学成果奖等教学质量工程项目,积极推选出优秀中青年教师,让他们在更高层次、更广范围的实践中得到锻炼和提高。
督导们在听课时,发现大多数青年教师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艺术和教学认识等方面还有很大提升空间,通过充分调研和分析后,向学校建议举行青年教师教学大奖赛。学校采纳了建议,已先后于2001年、2005年和2008年,组织举办了三届“青年教师教学大奖赛”,2008年组织举办了首届“实验教师教学大奖赛”。在这两项大奖赛的决赛阶段,由督导组成的专家评审组,严格按标准评判,通过现场观摩、审查教学档案,反复分析评比,权威性地评出各奖项。督导们还特别在比赛结束时,进行集体点评,使参赛教师受益匪浅,也提升了青年教师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责任感,产生了广泛影响。
加强制度化建设有助于形成良好的教学秩序,督导们在这方面也做了许多工作。近三年来,督导们在积极调研的基础上,参与了《关于加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进一步提高本科教育质量的实施意见》、《本科教学质量工程实施方案》、《多媒体教学管理规定》、《通识教育选修课管理办法》、《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试验项目管理办法》和《课程管理办法》等文件的制定,并及时、认真地监督文件的落实。
督导们从2008年5月开始,参与了学校三年一次的教学计划的修订,并投入了极大精力和心血,经过3个多月的反复修改完善,形成了新的时效性和科学性都较为完善的教学计划。督导们还针对个别院系存在的教学秩序、教学管理等方面的存在的问题,深入教师、管理人员和学生中调研,提出解决办法和建议,促进了这些院系教学的有序化和管理的规范化,使这些院系的教风、学风大为改善。督导们特别重视各级各类考试的督查,每逢期中、期末考试,督导们都要去巡视考场,并在考后对答卷和评卷情况进行大范围抽查,抽查涉及到全校所有教学单位和各专业,每次抽查的学生都达5000人次以上。督导们每年对本科毕业生论文(设计)都要进行专项抽查,严查灌水论文,并评选推荐优秀的创新性论文。这些督查、督改和督导,有力地促进了我校考风、教风、学风和校风建设。
督导们还非常注重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关心学生未来发展。针对近两年开展的两届研究性学习与创新性实践活动,在学生申报的项目中,督导们参与评审、确定了校级项目411项,院级项目120项。无论是项目的立项、中期检查还是结项时的检查,督导们对于参与检查的项目,都一一认真主持答辩。在答辩中,学生们创新精神和督导们严谨精神的激情对碰,不仅使答辩精彩纷呈,也使学生、指导教师、旁听者都受益匪浅。有的督导不仅参与学生创新实践项目工作,还亲自指导学生的实践发展。督导姜宜宽深入学生作考研方面的辅导讲座,写了上万字的研究报告,还利用休息日,带领学生到工厂去拆装机器,使学生现场运用理论知识于实践,受到学生普遍欢迎。有的督导甚至还把学生就业作为自己关心并参与的重要工作,利用讲座和个别指导等形式,指导毕业生如何确立就业理念、应对面试或者创业等。
督导们本是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的老同志,生活上已处于安享晚年阶段,但督导们仍把培养合格人才和建设好教学研究型大学,当成自己的神圣使命。督导徐鹏绪听课之余,把教师们教学中的优秀成果及时总结提炼,写成《督学手记》,在《青岛大学报》上连载,引起良好反响和广泛关注;2005年,《青岛大学教学督导制度的研究与实践》获得山东省教学成果二等奖;2006年,7位督导对本科多媒体课堂教学的情况进行了近半年的深入调研,撰写出4万多字的调研报告;2008年,督导张翼然等多位督导参与调研并撰写了《本科多媒体课堂教学调研报告》,受到学校领导和有关教学单位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2009年,督导刘增人的《中国现代文学期刊史论》获得中国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
12年来,一届又一届的督导们以高度的使命意识、责任意识和督导意识,不辞辛劳,认认真真做事,发挥着余光余热,赢得了广大师生的好评和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