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时,一场翩然而至的小雨刚刚收尾。置身于竹海之中,感觉整颗心都瞬时沉静下来。鼻腔里涌入雨后清新的混杂着淡淡竹香的空气,沁人心脾。周边满是惹人心醉的绿,倒映在人们盛满欣喜的眼眸里。一切都是静悄悄的样子,被竹林间氤氲的水汽涂鸦成一片朦胧,倒是颇有一阕宋词的意境。偶有几声啁啾的鸟鸣自耳畔掠过,在寂静的竹林上空显得格外清脆,却毫不突兀。
自古以来,文人墨客总喜欢以竹来吟诗作赋。“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西窗下,风摇翠竹,疑是故人来。”诸如此类写竹咏竹的诗句实在数不胜数。此时,我又想起了苏轼的那句———“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或许唯有真正置身其中,才会发自内心感悟到这句诗所蕴藉的真谛。
偶有席卷而来的清风,轻轻吹动竹叶。竹林间便发出“沙沙沙”的轻快铃音,窸窸窣窣,呢喃着一曲特殊的歌谣。这歌谣,是想传达给我们什么情感?蓊蓊郁郁的竹林,一波接着一浪,恍如大海的潮涨潮落。裹挟着一股清凉的气息,缠绕在每个游人的心尖。于是,一时间让人渐辨不明,究竟是置身人间,还是已登临仙境。
竹林间的小道蜿蜿蜒蜒,行走其上,仿佛在穿越一片幽静的时光隧道。而小道的尽头,便是通往曾经那段曲径通幽的时光,令人心神向往。我想起祖母家的后院,以及沿着后院小径拾级而上即可通往的那座“天竹山”。山如其名,山上确有一大片竹林。
春天,我兴奋地跟着大人上山采笋,每每满载而归,便圆满成就了中午的一餐佳肴;夏天,屋后的竹林是乘凉的绝佳去处,搬一个小竹凳坐于竹林下,我就在竹林的荫蔽下看书写字;秋天,竹叶渐渐枯黄,凋落。掉落的竹叶越来越多,细细碎碎地铺满了那条蜿蜒向上的山间小径;不谙世事的我喜欢在竹子上刻字,拿着小刀在竹竿上歪歪斜斜刻上我的名字,暗想待到来年春天,或者很多年过去了,不知这竹竿上的字是否安在?
现代人终日生活于钢筋水泥铸就的城市,这些建筑物高大雄伟而冰冷,车流不息,人潮汹涌,无数过客从身边擦肩而过。人们步履匆匆,面露疲态。而能从繁忙而琐碎的生活中跳出来,去亲近自然、放松身心的机会着实不多。
每个人行走于尘世间,也不过短短几十年光阴,卑渺如滚滚红尘中的一粒尘埃。在累了、倦了之时,不妨就此皈依于一片竹海的苍茫,去踏上一段寻觅“竹林深处人家”的旅途,让思绪无边徜徉,让灵魂充盈吸氧。低嗅那段缱绻的时光,重温打马而过的旧梦,也会感受到真真切切的满足与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