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讨会现场 余磊权/摄

演员认真聆听 刘瑜/摄

《雷雨》剧照 刘瑜/摄
引言:《雷雨》是现代剧作家曹禺创作的一部话剧,发表于1934年7月,是中国现代话剧成熟的里程碑。为了传承经典,建设高雅校园文化,学院凤飞戏剧社沉淀数年,通过克服重重困难,于2017年12月26日,在风雅厅再度上演大型话剧《雷雨》,现场座无虚席,演员声请并茂的精彩演绎赢得观众一致好评。29日,通识教育部为此举办学术研讨会,师生齐聚一堂,纷纷发表各自看法,进行深入解读。本期特刊部分师生发言,以飨读者。
教师篇
唐莉敏:作为指导教师,我亲历了凤飞剧社《雷雨》话剧创作的整个过程,归纳说三点。
第一,来自三大挑战的压力。一是学院2011年版《雷雨》“几乎不可超越”的神话让我们压力山大;二是在一个半小时内,在尊重原著的基础上,要完整演绎《雷雨》,这几乎又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三是经过几年的话剧停演调整,没有一个演员有演出话剧的经验,一切从零开始!
第二,磨炼三大法宝克敌。第一法宝,抗压力强。从2011年至2014年,凤飞剧社共上演了三部经典话剧《雷雨》、《日出》、《威尼斯商人》,每一次出演都十分成功,但是每一次都是在条件极其艰苦的情况下完成的,因此,这种敢于克服困难的抗压光荣传统也一代一代传承了下来。第二法宝,热爱与实干。对话剧演出的执着与热爱支持整个演出团队顽强走下去,这方面他们有很多精彩小故事,待会由演员、编剧、导演们介绍介绍。第三法宝,师生齐心,其利断金。台上演出不到十人,但是台后付出不下百人。学院领导支持,出谋划策;文艺法学部为主的教师团队精心指导;通识教育部举全力组织协调;各部门大力支持;院团委的同学们幕后默默支持。
第三,收获意想不到的感动。首先是来自舞台的感动。我们对话剧的表演一直指导到演出前半个小时,说实话心里没有底,但同学们在关键的时刻拿出了一年来最好的一次表演。其次是来自观众的感动。这次演出,因为天冷也因为底气不太足,我们没有刻意组织观演,但是竟然座无虚席,而且这种状态一直到最后,直到全场起立给谢幕的演员以热烈的掌声!
总结一句,真心用心的作品会获得观众的,但是凤飞的路还任重道远,加油!
罗勇:我建议演员去跟着声乐老师学点气息,我为什么要让你们扬上去?气息要深入从下往上扬才有宽重感;再一个就是形体的练习,这是演员必须的,演员坐要有坐像,站要有站像,走要有走像,这对话剧演员来说也是很有必要的。
一个铺垫要营造一个剧情,要给观众一个开场的印象;舞台也必须要有一个主题,舞台一个就是语言艺术和视觉艺术,要给观众看到表现的剧情,还要看到舞台美,灯光,音响,服装,道具,装置都能表现舞台美。还有最后的谢幕,话剧演员的谢幕非常重要,这是对艺术的尊重。比如国外的芭蕾舞《天鹅湖》,一个主角蹦出来,然后其他演员根据剧情那些角色顺序从每个门出来。我们的谢幕还是比较毛躁的,排的时间比较短,就是开演前几分钟,就走了几分钟,在台上把顺序走了。以后要走的时候,还是要规划好,这一点非常重要。
蒋虹:看了这个剧我有一点最深的感受:就是觉得做好一件事首先必须要爱好、要有兴趣,再一个就是要认真。这次演出的成功不管是唐部长的统筹、主创人员的工作、演员的表演以及各方面都是付出了很大的心血,不仅是策划、创意等方面,包括宣传、组织观众去观演,都花了很多心思并做了大量的工作。
关于这个剧,我还有几点自己的想法:
第一是改得好。从原始的两个多小时到通过删减的一个半小时,剧本的改编对每一个幕最集中的矛盾最关键的剧情进行了合理的突出。
第二是演得好。演员们的表演特别真实,就像在看一部电影一样,又真实又自然,放得开又有分寸,嬉笑怒骂、悲喜哀乐都演得很到位。灯光、音响也相当专业,道具、布景简洁漂亮又符合时代与剧情,艺术性较高。
第三是关于原创剧。改编经典固然不错,但如能排演我院师生自己写的剧本则更有意思。我觉得中文专业是可以提供这种原创的,这些我们学院学生写的是符合现时代学生生活精神的剧,长篇短篇都可以排,还可以从中寻找原创剧的趣味。
秧乐:改编剧本所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对于原著的删减,《雷雨》是我们众所周知的一个经典,它里面的情节和对话就像齿轮和珠子一样,一环扣一环,一颗连一颗,如何去删选,删选哪一部分,如何用一半的演出时间去体现全部的剧本内容;第二个压力就是,如今会有多少学生会专门去剧场看话剧,在演出过程中,如何吸引他们,中途不出现冷场、退场、离场的状况。为了更好的了解学生的审美兴趣和需要,我们组成了一个创作小组对剧本进行改编,经过三个月的讨论和修改,就形成了这个剧本的初稿。
我提一个小建议,有些演员在舞台上的声音还不是特别清晰,因为话剧更多是采用语言来推动情节发展的,如果观众听不清楚演员在说什么,很可能就会影响到他们对于情节的认识。
周麟:凤飞剧社要形成这样一种传统:每个演员要把他的心得体会保存下来,或形成文本的东西,或保留影像、语音资料。这些是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东西。《雷雨》这部剧可以成为以后剧社新成员的必选剧目,每个新成员就从某个《雷雨》角色入手,开始学习,当舞台经验丰富一些后,再去尝试其他新剧作的角色。
关于剧作紧缺的问题,凤飞剧社可以与汉语言文学专业合作,尝试创作一些适合当下年轻人口味的作品,这将是一个双赢。文学创作可以跟舞台有更多的契合,让剧本和舞台沟通,形成一个双向的互动,一种动态的平衡。
现在高校话剧方兴未艾,凤飞剧社要多跟其他高校的剧团进行互动和交流,只有多走出去、引进来,才能不断进步和革新。
演员篇
徐雯帅(饰周朴园):关于老师说的剧场,剧本的创作,形体,以及和中文系的合作,都是凤飞剧社的构架,从我们这边和各个对接形成完整的体系,对凤飞以后可能作为学校的代表,代表着一个新特色,更可能成为张家界学院的一种新特色,去吸引更多的人来关注凤飞。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关于人才选拔,我们选人的时候很难选,希望能在中文系对我们凤飞多多宣传,在各个学部多多进行人才选拔,因为我们话剧确实不到这个层次,我们希望有更多的资源,我们社团内部构成还不够完整,因此在人才这方面,针对老师的要求各方面我们需要更多的人来应对这些问题。
何颖(饰周繁漪):其实最开始是让我饰演鲁侍萍的,但是我自己选的是繁漪,后来可能觉得我外形,身高不太够,不适合这个角色,但是自己表现出来的感觉像繁漪,最后社长给了我这样一个机会。我也感谢一路来我能演好这个角色,感谢大家的支持。我觉得一个组织的架构是非常重要的,要有一个好的领头人带领,不然大家都在瞎忙活,却没有得到一个很好的效果。
陈婷(饰鲁侍萍):我饰演的鲁侍萍,是一个很悲剧的人物,我先从一些客观方面去解决她的问题。比如说形态,一个五十多岁的、相当于老人的形态;再从她的声音,我要怎么去感受有点像沧桑的声音;还有她很多的哭戏,我要怎么样在哭戏中让观众知道我在说什么;她大段的台词,我要怎么演绎出来,我得要自己先相信这个人物,我要去理解她经历了这么多是什么样的感受;她从开始和老爷有一个很经典的对戏,就是三十年后的重逢,她其实是不想让他知道的,她也没有告诉她的女儿,所以她开始的情绪是不一样的,她的隐忍到最后她的爆发,她对老爷态度的失望,对他的指责……我一直在想如何把握这个情绪才能让观众相信鲁侍萍就是我,其实这个过程是很艰难的,但这些都是我要解决的问题。
李乐(饰周萍):周萍这个角色对我而言具有很大的挑战性。许多人劝我说“这个角色你真的不适合,你去演周冲吧!”但是我觉得挑战一下吧!自己反正也是上了这个位置,也想给自己一种不同的感受、一些经历,虽然我知道这个挑战很大,我可能不是在座的这八位里面演的最好的,但是我觉得这也是一次难忘的经历。
刚开始和四凤的那一幕是很长的感情线,很长很难演,我们就发动许多的演员和工作人员一起来帮忙。所以要说导演的话,每个人都是导演,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努力,都有自己理解的东西。
廖一(饰周冲):从刚开始接到周冲这个角色的时候,我对他的语言是有一些不理解的,既然他是个单纯的孩子,那么我就要给自己的内心创造出一片纯净的世界,摒开那些杂念,让自己慢慢地走进角色里面。
上台之前我是在叫“四凤四凤四凤”的,到了下台也是喊着“四凤四凤四凤”追着出去的,这是前后呼应的,同样的台词,第一次他是带着激情和热情,跟母亲商量的一种非常乐观、开心的状态,后一次他是带着失望,一种对社会的不满跑出去的。所以我认为每一句台词都需要经过演员的仔细推敲和琢磨才能够更好得呈现出来。
观众篇
管幸:我总结了三个点,来谈谈我对此次话剧的看法。第一点便是经典永流传,为什么这么说,其实我们中文系开设创作课包括前不久开设的网络小说他们都有门道,这些人读的都是名著都是经典,谈到的高雅市场也有那么多观众,而这些都是经典,都是我们需要汲取的源泉,所以经典一定要抓稳,抓牢,经典是进行再创作的源泉。
第二点就是受众意识,新媒体的受众意识,我们应如何结合我们的时代,结合我们的经典,结合观众的感受去进行剧本创作。
第三点就是通实感,而这一点是提给演员的,为什么说这个通实感,可能大家对这个名词感到陌生,为什么演员要有通实感,因为通实感有提到文史哲一体诗乐舞不分家,这个观点从古至今都是一样的,演员可以设置经典,可以去各个不同的学科和书目去培养自己的通实感,让人物更加的鲜活更加的立体。
杨秀涵:我们不能从平凡的穿着去衡量背后所能带给我们的震撼,感谢演员和工作人员,真的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更多的是我们只能从你们的言语中想象你们的辛苦,真正的困难只能你们自己去解决,然后带给我们这样一个演出。
最后提一个小小的建议,我在看时影响最深的就是鲁大海和周冲的扮演者,鲁大海这个角色,在以前学习中所了解的是有些急躁的,但扮演者没有很好演绎出来,当然其他都演绎地很好,就如老师所讲的经验不够,凤飞剧社排演时应多关注生活,因为“艺术来源于生活”。
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