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玉 米


  在乡村的田野,玉米总是高高挺立,从春到秋,它壮美的影子总能给人以无尽的遐想。
  在我的家乡,玉米是一种长得较为高大的作物,它们通体笔直,威武潇洒;在布局上,又总是以集团军的形式出现,整整齐齐,排排相依,方方相连,仿佛整装的士兵,时时在列队待命。成熟的玉米穗那饱满的样子,常撩得人心动。最漂亮的是玉米穗上的须子,秋日里,紫红的长须飘飘摇摇,在阳光的照射下,金光闪闪,煞是壮观,秋风吹过,浓密的田地间便处处流淌着成熟的玉米的清香气息。
  玉米的秸秆粗壮,折开来,吮一吮,咂一咂,常有甜甜的味道。小时候,家里没有爽口的饮料,咂玉米秸是一种难得的享受。在父亲刚刚砍倒的玉米秸丛里,我们一根根寻找,寻找那些饱满而透红的秸秆,这样的秸秆,水分足,糖分多。在饮料丰盛的今天,已很少有谁再去理会玉米秸了,但那粗壮的秆秸,却充盈着我年少记忆里最诱人的甘甜。
  玉米的吃法很多,常见的是做饼子。做饼子,要用玉米面。儿时的乡村,磨玉米面多用石磨,石磨是圆形的,上下两片,狭窄的厢房里,母亲常常腰中系着绳子,手中撑一根木棍,绕着石磨,一圈圈地推。几圈过去,在母亲疲惫的叹息声中,便会有细细的玉米面从石磨间徐徐飘落。在农家的屋子里,石磨声声,那种最熟悉的声音,把“民以食为天”的古训诠释得酣畅淋漓。磨完了玉米面,母亲就开始做玉米饼。灶台边,母亲先是和好面,然后把面团沿锅边一块块用力扣上,再用手掌小心翼翼地铺开,展成一个个圆圆的饼子。这时候,锅底的灶火烧得旺旺的,热腾腾弥漫的热气中,母亲的脸恬静而满足。
  从古到今,从一个村庄到另一个村庄,从一个灶台到另一个灶台,我不知道这种叫做玉米的粮食曾经填饱过多少人的肚皮。家中有粮,心中不慌,现在,玉米已不再是主要的粮食作物了,民间的餐桌上,玉米之类的食物也不多见了,但在某些日子里,玉米作为生活的点缀,还是不期而至,时时走进我们的生活。夏日里,春玉米刚刚成熟,这时的米粒鲜嫩饱满,晶莹润泽,吃玉米棒子可谓正当时。剥开外面的皮,放进锅里,加上水,只管煮起来,不消十几分钟的时间,玉米就熟透了,掀开锅,口中一嚼,只觉清香扑鼻,沁人心脾。还有玉米粥,金黄的玉米面,用清水慢慢熬,一会儿粥就做成了。喝一碗金灿灿的玉米粥,会感到清新无比,上上下下通透顺畅,实在是无法用一个“爽”字描述!
  去城市的饭店吃饭,仍喜欢吃“铁锅鱼贴玉米饼”,饼不厚,鱼不大,但做得实是精美。坐在装潢亮堂的饭店里,拿过玉米饼放在嘴里,又哪里能说是吃呢?就像当年朱元璋做了皇帝,吃遍山珍海味,偏偏怀念贫寒时候喝过的“珍珠翡翠白玉汤”(杂合菜剩菜汤)。然而,今非昔比,时过境迁,即使同样的东西又怎会有同样的味道呢?如今,对我而言,一个小巧玲珑的玉米饼,三两口下肚是不成问题的,但今日的我,与其说是吃,不如说是品,抚今追昔,有多少滋味在其中!
  据资料显示,玉米富含维生素,它能防便秘,助消化,可增强人体的新陈代谢能力,有降血脂、降胆固醇之功效,对人体的健康十分有益。想来这朴实的的玉米却是人们营养的佳品呢!
  我想,朴实的东西总是长久的,玉米终究是一种对人类有恩的东西呢,当年,在食不果腹的岁月,它以大批量的产出,填饱了人们的肚皮,如今,它又以朴实的秉性,呵护着人们的健康,这始终如一的守护,是多么难得。
  想起玉米,想起乡村,不觉暖意萦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