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之美 沟通之道□费胜潮
和不少新生一样,我也是第一次步入上外的校园,但早就听闻了上外在外语圈的赫赫威名。她不仅是一所有着光荣革命传统和红色基因的老校,同样是一所有着鲜明时代特色和国际专长的现代化大学。几十年来为新中国的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为新中国的外交事业培养了成千上万的外语专业人才。据初步统计,至今仍活跃在外交一线的上外校友就有200多人,其中参赞以上的高级外交官近50人。我有幸和不少毕业于上外的同志共同战斗过,亲身感受到了上外人赤诚的爱国情怀、执着的敬业精神和精湛的专业素养。我由衷地为他们和他们的母校感到骄傲和自豪。
上外的特色和优势是外语,今年上外开学典礼的主题是“大学之道、语言之美”。“情人眼里出西施”,beauty0is0in0the0eyes0of0the0be-holder。一千个人眼中可能有一千种美。作为外交战线上中外文的学习者、使用者,我个人的感受不免有些略煞风景,但或许也正是语言的几处精妙所在:
语言之美在乎分寸火候,在乎推敲拿捏;时可言传,时可意会;可琴瑟和谐,可剑拔弩张;可针锋相对,可绵里藏针。爱之,恨之,皆谓之“外交辞令”。有兴趣的同学不妨关心关心中外新闻发言人的对外表态,了解了解外交话语体系中的“话中话”“弦外音”,看看所谓“遗憾”“关注”“严重关切”“不满”“强烈不满”到底是几个意思。
语言之美在于开新祛魅。语言可以增加我们认识世界和认识自我的维度,为我们开启一扇又一扇大门,进入未知世界,更好地认识世界,认识他人,反过来更好地认识我们自己。学习和运用中外文,有助于我们拓宽视野,放大格局,积累新知,开放心胸,增进包容,去除偏见成见,不做望洋兴叹的蛤蟆,也不做坐井观天的青蛙。眼见为实,seeing0is0believing。沟通为实,communicating0is0believing。
语言之美在于交流互鉴。剧作家萧伯纳曾说过: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我们彼此交换,每人各有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我们彼此交换,每人可拥有两种思想。不同语言的学习和运用赋予我们更多的交流互动手段和工具,我们更有条件与世界各国人民沟通思想,互通有无,共享人类文明多样性的生机与活力,实现费孝通先生在评价不同文化关系时提出的16字箴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语言那么美,我们该怎么办?个人觉得不妨从大势看,从小事起。当今世界形势风云变幻,变局乱局危局不断。但“乱云飞渡仍从容,”中国发展突飞猛进,经济总量稳居全球第二,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长期位居第一,已经走进世界舞台的中央。中国的改革开放从着重“引进来”到“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中国的发展和繁荣前所未有地与世界和平与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也更加有声有色,积极维护中国的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服务于“两个一百年”目标,服务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一切为广大外语专业人才提供了施展拳脚、一展抱负的广阔天地和无限空间。此大势也。从小事起,就是从我们每一个人做起,从每一件小事做起。从每一天做起,从每一堂课做起,从每一场活动做起。
我们当有所信。有所信才能在纷繁复杂的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中找准原点,找准方向,不做无用功,更不起反作用。相信党、相信国家、相信人民、相信自己。
我们当有所专。就是要发扬工匠精神,要专业,要专心。要沉下去,不浮在表面。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要精益求精,不要大概和差不多。
我们当有所通。就是要发扬杂家精神。保持好奇心,保持求知欲。善于联想,触类旁通,善于把不同的文化、知识和视角联系起来分析与解决问题。
我们当有所持。就是要有所坚持,要发扬“钉钉子精神”。像习近平总书记说的:“钉钉子是要一锤一锤接着敲,才能把钉子钉实钉牢。钉牢一颗再钉下一颗,不断钉下去,必然大有成效。”进入上外,是高考胜利的终点,更是学海无涯的又一个起点。找准了方向,更要久久为功、水滴石穿。
个人或轻如蝼蚁,微如滴水,但只要千千万万的人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就能重若泰山,势如黄河,汇聚成排山倒海的磅礴力量,成就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我们生逢此时,当不负此时,珍惜语言之美,成就语言之美,以个体之小美成就集体、国家、世界之大美。“格高志远、学贯中外”,今朝不搏,更待何时!谨以此言与大家共勉。
期待在未来祖国对外交往的大舞台上领略大家的英姿和风采,更期待有更多的上外人投身祖国的外交事业,有机会与大家相会在国际舞台的风云际会中。祝愿同学们、祝愿上外、祝愿祖国的明天会美好!
(本文系外交部翻译司副司长费新潮9月12日在上外2017级新生开学典礼上的演说,因篇幅关系,内容略有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