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论就业与择业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现象显著,每年有超过80万应届毕业生无法找得到工作。但同时,也有大量工作存在严重缺口,用工荒、用工难问题日益凸显。这不禁让我思考,大学生究竟基于什么来进行职业的选择。
  以兴趣为导向的择业观恐怕占大多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古往今来,多少伟业与成就都是对这句话最好的印证。从李时珍到居里夫人,“兴趣”能激发人们极大的勇气,让人们拥有前进的动力,为了目标不断前进。兴趣使人们更能勇敢地面对前进道路上的挑战,更能发扬百折不挠、刻苦钻研、勇攀高峰的时代精神。就如在选择专业时,前辈们也常说,要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专业。有了兴趣,未来的路才会走得更好。我从没有怀疑过这一点,甚至自身在高中选择文理科、大学选择专业时,也都没有考虑太多客观因素,只凭心中兴趣选择前进方向。
  到了今天,我对这一观点有了更深的了解。以兴趣为导向选择自己的专业,确实是一个极具情怀和个性的选择,但到了跨出校园,选择职业时,大多数人有了更多的思考。社会现实促使我们在选择职业时不得不考虑多方面问题,例如专业知识、能力、社会需求等等。从个人角度讲,这更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个人能力、客观环境等诸多因素都会制约我们的就业选择,对某一行业产生兴趣并不意味着个体就能够胜任。从社会角度分析,当前经济发展的状况决定了社会无法提供每个人,或者大多数人完全依照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择业就业的机会。拥有一份工作已经不易,不敢奢望拥有自己喜欢的工作了。这是事实,也是一个不得不正视的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不单纯以兴趣为导向,而是选择最合适、最能实现个人价值的路线也未尝不可。人的自我认知是一个长期过程,人本身也具有极强的可塑性。兴趣爱好可以在后天形成,自身潜力也具有无限的挖掘空间。如果因为不感兴趣而不去尝试,则可能会失去一条新的发展道路。相反,人可以在劳动中获得满足感和幸福感。在全身心投入的劳动中,人们也能不断的提高自己的能力、磨练技能,最终取得更好的进步。在这样一个不断正向反馈的过程中,人们逐渐培养出对某一行业的兴趣热爱,将之更好地反作用于工作之中。对于社会来讲,当今社会分工不断细化,纷繁复杂的工作需要各种各样的人去从事。为了社会整体的更好发展,人们选择了最“合适”的一条道路。例如,“大学生村官”、“返乡创业”等等。择业时,不只关注于一份工作的自我喜好度、薪资前景、舒适度,更考虑其真正能创造的价值。这样更有利于促进人力资源的合理调配与社会就业供需平衡,从而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当然,不论是哪一种选择,都离不开人自身的品质,如责任感、忠诚度,也离不开个人爱岗敬业的基本职业道德。不论哪一个行业,人们都应在所从事的行业中脚踏实地、勤勤恳恳,不好高骛远,也不妄自菲薄;在不断的探索中发掘自身潜能,发现新的目标并为之努力,在前进的道路上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价值,并最终达成个人与社会价值的统一。择业就业重要,但也仅仅是一个开始。前方道阻且长,愿诸君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