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许涛,70后,四十出头,中等个子,说话挺快。整个人精神劲儿十足,像个充满电的马达。
23年前,20岁的他走出103技校的大门,从电气维修员做起,一步步走来。如今,他已是新津分院机务战线上一名“不可或缺的电子人才。”
荣耀经历
1994年7月,技校电气专业毕业后,许涛来到新津分院机务部担任Y5飞机的电气员。这一干就是4年。4年中,他最常做的事就是站在搭在Y5发动机旁的维修梯上仔细琢磨那里面纷繁复杂的元器件与线路。“那时候,常常一站就是一天,”许涛说,“不过,维护Y5飞机倒是能学到不少的维修技能。”
几年后,由于Y5训练任务的减少,加之电气专业划归机械,许涛转为电子、仪表方面的特设维护人员。至此,分院Y5飞机也结束了它的训练生涯,默默地伫立在机坪一隅注视着新一代的训练飞机TB20、TB200翱翔长空。
2000年11月,许涛被聘为定检队的特设技术员。5年后,又聘为定检队特设组长、定检队副队长。前年年初,他被聘为机务二中队副队长,主要负责中队飞机的特设事务。
去年一月,对于许涛来说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那时,通过层层筛选,许涛评为了分院“五星标兵”中的“质量明星”。披着绶带站在领奖台上,他的心“嘭、嘭、嘭”地跳动得飞快。“我真的没有想到自己会被评上,”他挠挠头。
对于许涛来说,荣誉与奖金并不是主要的,能够得到同事的认可才是他最开心、最幸福的事。
职业艰辛
回顾20多年的职业生涯,许涛如数家珍。
2000年的时候,由于航拍,一架Y5飞机需要重新启动恢复飞行。那时候,真正对Y5飞机的电气系统比较熟练的机务人员很少,就连当时飞机修理厂也很难找到这样的技术人员。然而,航拍任务不会因为技术人员的缺乏而取消。机务部几经研究把恢复Y5飞机电气系统的任务交给了刚刚聘为技术员的许涛。
接受任务的时候,许涛的心里沉甸甸的,压力很大。
在调阅该飞机的历史维护记录后,他发现飞机已经5年没有飞行。这样的情况意味着几乎所有的电气元件需要重新测试、安装。
这时候,真的是压力山大。可面对困难,只有迎难而上了。
几天后,办公室的工作台上,Y5飞机发动机里的电气零件在三米长的桌子上摆得满满的。就在这里,许涛一个人对每一个零件进行了分解、测试、组装,使发动机的电器元件达到正常的、满意的工作状态。就在测试工作当中,发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在对碳片调压器、返流隔断器进行校正时,电源综合测试试验台由于受潮发生了短路,“轰”的一声冲起了一道火光。伴随着火光腾起的一团浓浓的黑烟弥漫了整个工作室。始料不及的许涛猝不及防弄了个大花脸,所幸没有受伤。
一周之后,Y5飞机扶摇在蓝天之中。那一刻,许涛如释重负,笑逐颜开。曾经的那些辛苦不知不觉之间已泯灭在灿烂的笑容中。
Y5飞机上付出的辛劳换来的是许涛对机务特设工作全新的认识,内心深处对自己从事的职业焕发出了无限的热情与信心。
记得PA44—3592飞机来到分院时,起落架、电源系统、导航系统等都存在着诸多问题。飞行人员在飞行教学过程中,3592飞机所暴露出的故障对正常的教学工作增添了不少的烦恼。为了使3592飞机“脱胎换骨”,许涛和他的队友对它的电子与仪表系统进行了几乎是“拉网式”的梳理,对出现的故障清理采取“渐进式”的排故方法。通过这样的方式,故障逐次递减,最终归零。
同时,通过对3592飞机调压器出现的故障做细致的分析与改进,完成了科技项目《小双发调压器的远程控制》。这对该系列飞机的维护大有裨益。
如今,飞行人员对3592飞机钟爱有加。但是,由于飞机大梁已达寿限,再飞100小时,3592飞机就到头了。“最终,它会作报废处理。”许涛的话里饱含着不舍。
2015年10月的一天,飞行人员反映PA44—3671的机舱里有一股酸臭味。许涛拿着手电筒在机舱里仔细地搜查,几次反复也是难觅究竟。当把前座舱盖揭开之后,终于找到了酸臭味来自于铅酸电池的短路;2014年的一天,许涛对PA44—3678飞机的左边仪表照明灯不亮进行排故。查了两天也是云里雾里的,后来查维护记录本,发现该飞机头一天换过HSI(水平状态指示器),最终发现是一节裸线与盒子发生接触造成短路;一次,飞行员反映9336飞机空速表示值偏低。许涛通过查找没有发现问题出在哪,可问题确实存在。这时候,他顺着空速表沿线勘察,终于在左翼翼根靠油箱的地方,发现连接空速表的一根特氟龙材质的全压管有一个0.5CM的口子。通过检验、排查,问题就出在这儿……像这样的排故,在许涛的职业生涯中举不胜举。
“飞机的排故就像是猜谜,”他说,“谜面看似复杂,其实谜底很简单。”就是在一次又一次看似复杂的谜面分析中,许涛的机务作风愈加严谨,维护技能愈加娴熟。机务部领导对徐涛的评价出奇的相同:工作标准高,作风好,电子技术顶呱呱!
为师不易
担任机务二中队副队长后,许涛丝毫不敢懈怠。
随着日趋增加的飞行训练,机务特设维护工作任务也繁重起来,有资质的维护人员奇缺的矛盾始终没有得到缓解。在6、7个人的特设组,他重视团队协作,对仅有的人力资源做合理化分配,对工作任务、发现的问题不等、不靠、不拖延;将看似庞杂的工作进行拆分,形成若干个“模块”,并对每一个模块工作量的完成做好文件的记载与交接,以及复查。他很重视飞行人员反馈的飞机性能的信息,特别是完成较大故障的排故后会及时了解飞机的使用情况,以此确定故障是否彻底的根治。
多年的航线维护工作中,许涛“好”为人师。对此,他很为之自豪,说,“机务部,我带的徒弟最多。整个学院,除了洛阳、绵阳,其它地方都有我的弟子。”
许涛作风好,每年都有新人带;航线出来的特设技术员,6、7成都是许涛带出来的。
自己有这么多的徒弟,许涛并无赧颜之色。他说,“他们多半是瞧上了我的脾性。”说完这话他自己都笑了。可他的话一点没错。
说话快的许涛,话语中透露出他的耿直与率真。
和徒弟相处,也是性情如故。他说,“我很严厉,但不缺乏和善。我教给他们的是作风,是习惯。干机务需要胆大心细。没有好的作风与习惯,技术再好也枉然。”“安全为先,质量为重。”这是他带新人时的口头禅。其实,这也是许涛人生的信条。
作为机务人,许涛20多年来始终坚守职业操守,默默地在机务战线辛勤耕耘,而这一切的源动力,就两个字——热爱。
□新津分院 廖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