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鹏说,他跟和尚一样,和尚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他则是,干一天机务,修一天飞机。这看似没有关系的两种人,却有着一样的品格——敬业。
与飞机结下不解之缘
李鹏高中毕业就参加了工作。转眼已37个春秋。工作的地点先广汉后洛阳再新津;维护过的机型先是伊尔14、Y5B后是TB20、TB200,然后是现在的CESSNA172、PA-44-180。
他这一生与飞机结下了不解之缘。初到广汉分院,还是学徒的他,做得最多的只能是拿着抹布擦飞机。三年之后,他渐渐开始接触飞机深层次的维护与修理。“那个时候挺苦的,”他说,“数九寒天里,汽油在皮肤上挥发,带走了身体的热量,反反复复,皮肤上拉出了一道道口子,钻心地痛。”
1989年,分院进了TB飞机。这以后,他告别了伊尔14与Y5B,开始了TB飞机的维护工作。这当中,优良的维护习惯得到了坚持与运用。上个世纪90年代,他的TB20-8928飞机在学院机务处开展的岗位练兵活动中被评选为“维护标准机”。
“成为标杆不容易,”新津分院机务一中队队长李平回忆,“它必须达到整机清洁、维护程序正规,飞行时间、故障率要达到规定的标准……”
飞机维护工作是技术性工程。在短短的十年间取得这样的成绩实属不易。然而,李鹏并没有满足。为了使技术得到提升,他参加了西安空军工程大学航空机械专业的学习。
1995年大专毕业那年,他刚过而立之年。这时,恰逢广汉分院整体搬迁至河南洛阳。
到了洛阳,他担任Y5、TB20/200型飞机机械专业的航线维护工作。然而,作为一个在南方长大的人,对于北方的气候与人文环境难以适从。不得已,他想“打道回府”。
可回哪呢?那时候,内心是纠结的。从自己的专业与生活上考虑,他来到新津分院,找到时任机务副院长的宋光荣。听了李鹏的自我介绍,宋副院长面露喜色,说,我们刚进了TB飞机,正缺乏你这样的维修人才呢。
一席话点燃了他对生活、工作的期望。
1997年下半年,李鹏如愿以偿。那时,他先在外场,之后不久,调到了机务部的质控科。那些年,他的“才气”渐露。
他处处“留心”,笔下生花,在学院报上成了一个“熟面孔”,多次获得“优秀通讯员”的荣誉;他粗通电脑,凭着“一指禅”,完成了对机务质量审核程序的完善;他通过对滑油中金属末的发现与研究,分析出铝质、钢质、铜质三种不同类型的金属末生成的缘由,写出了《飞机发动机金属末分析》的研究报告,在操作、设计、油品、金属末危害上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与观点,报告得到了重视:飞机操作的挺杆座得到修改,飞机滑油也进行了品牌的更换。
然而,“机关”工作的那些年他憋得难受,一再申请去外场。
一到外场,李鹏胖墩墩的身子变得异常灵动,上下飞机,钻尾舱,欢快地进出着。那时,同事们都啧啧称奇。“可现在不行了。”他说,“五十多了,又有‘三高’,在飞机上钻进钻出已显笨拙。”“三高”令他焦灼。不过,这丝毫不影响他这个机务维修“匠人”的风范。
机务工作中技术“大拿”
2013年12月,分院机务部接到了TB20飞机恢复飞行的任务。
“这是个重要的政治任务,”李平说,“可部里新人多,真正懂TB飞机维护的少之又少。不得已,又把李鹏从遂宁叫了回来。”
恢复飞行的任务下达到分院时,李鹏正在遂宁驻站。
回到队里后,李鹏作为“骨干维护小组”的组长身份参加到了工作组中。那时,TB飞机已经停飞两年。较长的停场时间使恢复工作困难重重。他带领队友,在人员、航材、技术等方面严重匮乏的情况下,完成了31项时控件的更换,56项维修工作、执行指令的修订,进行了起落架收放系统液压泵的改装、飞机结构深度腐蚀检查、发动机更换、拔缸检查等多项大型工作。
第二年10月,TB20-8932、TB20-8917通过了局方适航检查。当月24日,两架TB飞机冲上蓝天——恢复飞行前的试飞顺利完成。李鹏和队友们长长地舒了口气。
对于他们的成绩,分院专门发了表彰通报。对此,李鹏很是淡然。在他心里,机务维修保障工作永远在路上。
这些年,随着分院飞行小时数的直线上升,飞机机械的损耗日趋明显。像CESSNA172飞机,它属于“软”式操作,襟翼钢索磨损厉害,一年之中,仅仅此项就要更换10多根。
如今,李鹏沉浸在飞机定检工作中。除了常规的定检,他的定检小组还肩负着飞机10000、12000小时的结构检修。从飞机的地板、坐窗装饰、操作钢索到飞机操作面、起落架……都会被一一“肢解”,然后再依次还原。这样的过程大约一周。除此之外,飞机飞行2000小时后将进行发动机的更换也是他们的“必修课。”每年,李鹏和队友会对十多架飞机焕发。
在飞机机械维护中,李鹏异常敏感。一天,PA44-3676在完成定检后的试车中,李鹏始终觉到发动机声音不正常,停车后,他做了深入的检查,发现汽化器有问题,导致发动机转速上不去……2015年的一天,在对PA44-3671做定检时,发现发动机内部一个排气管支管有一个大裂缝,几近断裂……在一次推动飞机的过程中,他发现PA44-3670的机腹地面有一处明显的油迹,这种情况引起了他的警惕。等到深入检查,发现是飞机燃油主供油管的电动增压泵出口接头有一纵向的裂纹……这些年来,同事、领导都说他有一双“火眼金睛”,是分院机务工作中的技术大拿。
不起眼的小本本
“李鹏有一个‘百宝箱’,”李平对我说,“那里面,工作的安排、人员的分配、工作中急需的航材、故障点……都记载的非常详细。”
队长说的百宝箱其实就是一个小本本。这么多年来,李鹏有一个习惯,就是随身带个记事本,在工作中,随看,随记,随时查。无论是航前还是航后,他都会按照工作单卡细致检查各个维修点。对一些已经解决的故障,或者初次发现的故障疑似点,他会一一记在本子里,方便记忆,防止遗忘。可以说,衣兜里的小本本是李鹏的第二个“大脑”。如今,这个不起眼的习惯已被徒弟“偷学”。徒弟们依葫芦画瓢地也随身带个小本本,随记、随看。师傅的衣钵就这样被接了过去,若干年后,谁会不相信像他这样的技术大拿不会如雨后的春笋?
文章结尾,一位本分的机务匠人形象已渐渐清晰。本分,是匠人的品格;执着,是匠人的精神。
□新津分院 廖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