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必须能够让每一个地方每一个人都获得图书。”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社一句话掷地有声,久久回响在第22届世界读书日的发布会上。“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在莎士比亚出生和逝世这一天,不论肤色,无分国别,人们都在缅怀,在鼓舞,在为文明的传承发自内心的呼唤:多读书吧,为了自己的灵魂。
千年的文明在历史长河中灿烂夺目。读书使一代代华夏子孙明理得道,修身养性。“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然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文化血脉、思想精髓、国家道统,民族的灵魂在书中绵延不绝,久传于世。“积财千万,无过读书。”“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读书的传统早已沉淀在民族性格的深处,凿壁偷光,悬梁刺股,囊萤映雪……以书为尊的思想为炎黄后世立下后继之标,读书之兴衰与我们个体与民族的命运转折息息相关,须臾不可分离。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近年来国民阅读率的下降使我们反思:是什么原因使中国人越来越难以读进去书?不是现代传播媒体碎片化阅读的冲击,也不是快节奏社会生活的压迫,不是科技进步了,而是人心浮躁了。贪婪、自私、急功近利是造成浮躁的主因。读一本书,当时可能不理解,或者读完就忘记了,但其实阅读已经在我们身上发生了作用,从里到外,日积月累终会受益。胸无江海心难阔,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能使人用最低的成本去培养眼界和格局。不读书的人没有途径获得新知,他的一切认知要么来自电视网络媒体,要么来自身边的人,眼界和格局,自然也由别人决定。如此被别人的观点和是非判断左右的一生无疑是可悲的。
陋室常余书卷在,清心自有墨香来。只要能保持着阅读的习惯,在这平凡琐碎的生活里,总能偷得浮生半日闲。在与书相伴的时光里,可以寻得安静与恬淡,可以寄托心神,可以与孔孟谈礼,与老庄论道,与韩非议法,与孙武讲兵,与王羲之颜鲁公赏字,与齐白石徐悲鸿品画……怡情,博采,长才,使人开茅塞,除鄙见,得新知,养性灵。“展一卷书,神与之交,气与之合,魄附其上,而魂游其中,至掩卷仍如梦如冥,大汗淋漓,口存余香,乐至醍醐灌顶,物我两忘。”
渑水燕谈录记载,宋太宗每天读《太平御览》三卷,因事务繁忙有缺漏时,第二天都会补上。“开卷有益,朕不以为劳也。”所以学识渊博,处理国家大事得心应手。开卷有益,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完善人格,填充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