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方位育人体系,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科技支撑和文化引领,不断加强思想武装和理论武装,不断增强培养合格人才的鲜亮底色。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广大教师要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做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引路人”,教育工作要做到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进一步强调,要充分发挥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等方面工作的育人功能,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3.新时代高校的竞争既是人才争夺也是质量竞赛
优先发展教育,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新时代对高校内涵建设的最高要求。“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从当前广州、天津、西安、济南等城市给出高薪招聘院士、长江学者、博士等高层次人才的情形来看,人才之争成为高校近期发展的重要手段。从某种意义上看,高等教育的发展,学科的提升,本身就是竞争的结果。领军人才的竞争、优质生源的竞争、办学质量的竞争等等,可以在重点学科建设、学科评估、博士点或硕士点建设等方面取得重要的资源积累,在短期内实现相关办学指标的快速提升,带来办学质量的跨越式发展,同时在社会影响力和美誉度方面也会得到增强。当然,如果以“大学之道”的视野、立德树人的胸怀来审视“人民满意的教育”这一宗旨,高层次人才数量的多少,只是“面子”上的问题,高校间的竞争更要体现在“里子”是否扎实,更要体现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传承与创新、社会服务等各方面的高质量的标准、有境界的追求。高校间的竞争,人才争夺是方式,高水平建设、内涵式发展、长期造福社会才是目的。经过岁月的洗练、竞争的挑选,那些卓然而立的大学,从不随波逐流,迷失自己,丢失特色,而是在内涵建设中积淀自己的文化品格,夯实自己的精神支撑,形成独有的气质、格局和品味,才能成为高质量的大学。
  (二)内涵建设是新时代高等教育的主旋律
自1999年高校扩张以来,中国的高等教育实现了长足的进步。但是,迅猛发展的高等教育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学校同质化发展、人才培养质量下降等问题日益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短板。高等学校内涵式发展成为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国家因势利导,提出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战略目标,这种战略并不排斥应用型高校。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高等教育内涵发展本
质上是一种质量的发展,更加注重人才培养质量、科研质量的提升,要在实践能力这个薄弱环节上下功夫,坚持问题导向,大力推进协同育人,要以大团队、大项目、大平台带动产出大成果,推进科研成果推广转化。近期,国家发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进一步明确了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知识要求、能力要求、素质要求、课程体系、教学规范、教师队伍、教学条件、教学效果、质量保障体系、毕业要求等内涵式发展标准,为高校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工作明确了改革要求,指明了建设方向,我们要深入学习,对照标注加快建设。
  升本十多年来,学校通过了教育部的合格评估,实现了学校的跨越式发展,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办学经验,但我们的人才培养质量、教学效果等方面仍需进一步提高。“十三五”以来,学校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动内涵式发展。我们修订了人才培养方案,更加注重应用型人才培养,构筑了“专业知识好,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上手快可持续”的“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新体系。历时一年,以“提升学习能力,养成终生学习习惯”为出发点,修订了1100余门课程的教学大纲,构建了过程性评价为主导的课程教学架构。实施了“课堂教学奖”,为打造优质课堂提供条件。积极实施“创新引飞”工程,构建了思想政治为引领的全程、全员、全方位育人模式。积极开展专业评估工作,为促进专业的长远发展,推进专业转型打下坚实的基础。积极开展专业认证工作。严格按照国际国内标准对专业进行建设,以认证促发展,通过专业认证,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体系,规范教学环节,强化实践训练,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使人才培养质量保证体系符合认证标准,不断提升专业的影响力和竞争力,为学生的发展夯实基础。目前学校已经启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即将开展教师教育认证,未来几年内,学校将在全校范围内逐步开展专业认证工作,力争3-5个专业达到国际认证标准,切实推进学校内涵式发展。
  (三)高校只有深度融入发展大潮之中才会有强大生命力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未来五年我国高等教育将进入高速发展的机遇期,我国经济正处于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高等院校专业型、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将更加迫切。这些科学分析和重大判断都为高等学校发展路径指明了方向。《中国新建本科院校质量报告》报告指出,一些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积极响应国家关于引导一批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型大学转型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政策,根据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立足地方性、应用型的办学定位,着力培养服务地方区域发展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在对接区域经济社会的应用型专业体系、应用能力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产学研协同育人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成效显著。国家2017年印发的《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强调,高等学校要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探索适应自身特点的培养模式,着重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坚持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相结合,加强产教融合,深入推进协同育人,促进科技创新,完善创新平台体系,注重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可以看到在当前的应用型高校发展大潮中,只有以应用型人才培养、科技创新、产教融合为切入点,深度融入高等教育发展趋势中,积极推进学校转型发展,不断创新,敢于实践,才能培养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才能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坚实基础。
  一要强化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导向的学科专业建设。要转变强知识轻技能的教学模式,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搭建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专业基础能力、知识开发应用、素质拓展和实践技能培训一体化的课程体系,突出实践能力和关键能力的培养。二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要当好学生引路人,就必须率先垂范,积极践行实践锻炼,只有具备课堂教授与实践指导、传授知识和启发应用的教师,才能胜任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重任。三要重视科技创新,突出科研成果的转化应用,加强科学与技术、知识与应用的深度融合。四要紧密对接地方发展需要,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双向互进,加强基地建设和校地合作平台建设,重点加强与地方支柱产业、高新企业等共建实践教学基地,切实提升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和实践能力。五要加大财力、物力投入力度,积极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共同画好高校人才培养的同心圆。
  各位代表、同志们,新的时代,新的征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只有奋斗的人生才称得上幸福的人生。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时期,在全面推动学校转型发展的关键阶段,同志们作为学校的关键力量、中坚力量,要在学校党委、行政的正确领导下,以“789战略行动计划”为统揽,全面推进学校“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以更加坚定的信心,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务实的作风,秉持创新的精神,发挥改革的睿智,加强学习,增强本领,锐意进取、率先垂范,团结带领全校师生员工,以2018年党政工作要点和任务分解为抓手,认真贯彻落实学校的发展战略和工作部署,不断开创学校发展新局面,不断提升师生员工获得感、幸福感,让我们在建设国内有影响,省内有地位,特色鲜明的应用型大学的道路上迈出坚实的步伐!
  最后,祝各位代表、同志们身体健康,工作顺利!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