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仨人成家———读《我们仨》


  《我们仨》于杨绛先生93岁高龄之时出版,书中记录了她和丈夫钱钟书、女儿钱瑗共同生活的六十三载光阴。这是一部爱情史、婚姻史,也是一部家庭史,更是治学、生活的楷模。
  “仨”是三个的合音,他们三个注定是分不开的。钱钟书先生生活里全然一副稚童模样,同圆圆一道欢笑,一道打趣,有大量多余的兴致没处寄放。
  她是“最才的女,最好的妻”,她名至实归。钟书在英留学期间,她甘愿为他做家庭主妇。他捣鼓坏了东西,她对他说,不要紧,我会修;他生了病,她对他说,不要紧,我会给你治。她对钟书的创作给予最大支持,她说,我们的生活很节俭,我们还可以更节俭,做灶下婢也心甘情愿。
  孩子是爱情的延续,一次远游而得的钱瑗就是钟书与杨绛的延续。钱瑗样貌、性格秉性都像极了钟书,照顾母亲的细致也像极了父亲。钱瑗是天生的老师,也是钟书最好的玩伴,杨绛最暖心的女儿。
  钱钟书先生说,婚姻是一座围城,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出来。而他们自己,把婚姻演绎成了另一翻最令人歆羡的模样。自1935年婚后二人一同赴英起,他们租房子、住宿舍、留宿办公室,到1977年立春时候,才有了真正属于自己的房子,真正稳定地居住在一起。42年间,他们分离,他们相聚,他们的灵魂彼此依傍。
  黑白的老相片,印下仨人绮丽又平淡的生活。九零年越洋电话于百姓还是梦想,“俩老孩儿”便争读钱瑗自英国邮寄的家信。老两口用剪子互相剃去鬓发,发丝被眼镜片放得很大,同回忆一样清晰。最好的共处状态,是需要安静时从不互相干扰,清净的三里河寓所,除欢笑外,是三人各自伏在案前最美的时光。
  钱瑗1996年因脊椎癌逝世,第二年钱钟书病逝北京。仨人少了俩,家也不复为家,只留羁旅倦客顾望徘徊,丰满回忆、填补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