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相遇一场顶级的辩论,邂逅一群有趣的人



2018华语辩论世界杯决赛在水立方举行。


  与2018华语辩论世界杯的意外相遇,我开启了一段不一样的旅程,其间经历了一些事,认识了许多人,更重要的,是让我感受到了一个团队年轻向上,敢拼敢前行的活力。正如决赛时哈佛&耶鲁联队四辩詹青云所说的“年轻,偏要勉强”,能够有幸亲身经历这样一场顶级的华语辩论赛事,一同思维碰撞,一同慷慨陈词,一同焦急地等待结果;能够有幸加入这样一个团队,一起熬夜、一起疯狂加班、一起处理各种紧急状况。2018年的这个四月,定当在我的人生记忆中留下一道独特的光阴印记。
  华语辩论世界杯诞生于国际关系学院,每年春天,来自世界各地的大学生辩手相聚北京,展开关于人生的一场场思辨。通过六年的发展,比赛已从一个北京的地区级赛事摇身变成国际级赛事。因为兴趣,我以前在电视上看国际大专辩论赛,上大学后加入系辩论队,后来又接触到了华语辩论世界杯——通过面试,我在华辩世界杯的礼宾部办公室做志愿者,与其他三位成员一起,开启了2018年的华辩世界杯之旅。
  礼宾部主要是负责接待工作,对接评委、参赛队伍以及嘉宾,相应的,礼宾部办公室则有大量的调度工作需要做。虽然正式比赛只有9天,但是许多工作早已提前开始:48支参赛队伍,63场赛事,76位礼宾志愿者,上百位评委嘉宾,转换为办公室的工作就是制作大量的Excel表格,排班对接任务,安排接待细则。从赛前的礼仪培训,再到正式开赛后的“实战演练”,最后的服务时长统计以及支出报销。在这个过程中,无论是工作人员还是志愿者都需要全程投入,绝不能出错——所谓“礼以待人,宾待四海”,礼宾工作极度重要而又无比琐碎。按照部长的话来讲,今年礼宾部培训规格全部是依照外交礼仪规格培训的,比如举接机牌的高度,女性上车时的标准动作,接到队伍、评委时的标准话语等。虽然在前期做了许多的应急安排与方案预设,但是很多东西只会在实操的时候才能“暴露出来”。
  记得一次小组赛前,某支参赛队伍的飞机晚点,夜里才抵京,对接这支队伍的志愿者冒雨去接机,当时礼宾部办公室的成员也都没有离开办公地点,时刻跟进着进展。志愿者十分给力,帮着队伍找酒店住宿,协助搬运行李。“太晚了,雨天也冷,如果队伍找到住处,让志愿者打车提前回来”,事后志愿者发私信告诉我,那天晚上真的是很艰辛,但是有这样一句暖心的话,一切都不怕了。同样是在小组赛阶段,我临时顶替一位志愿者接待队伍,参赛选手在抓紧备赛,陪同在一边的我也同样紧张。因为虽然接触的时间不长,但在交流的过程中便已建立了信任机理,队伍输了比赛你也会随着一起难过,队伍赢了比赛你也会跟着一起喝彩——既然选择在礼宾部门工作,就意味着自己就是整个赛事的一张名片,无论何时何地,都要有精神饱满而又泰然优雅的表现,这样长时间不停的待命状态如此累人,可为什么我在赛后还会怀念在学术交流中心第一会议室里靠窗子处的那个小小的座位?为什么大家始终都是毫无怨言?或许是因为在百忙之中工作伙伴的一句“辛苦”;或许是趴在桌子上小憩时被悄悄披上肩的外套;或许是偷偷跑去看比赛时小伙伴自动帮忙值班。是情感,让这个工作团队凝聚在一起,让困难不再是难题。
  我热爱辩论也打辩论,最后水立方的决赛可以说是让我过足了瘾,哈佛&耶鲁联队的四辩詹青云的结辩博得了满堂的喝彩,回想起自己这一阶段的工作,也是有一番感慨:为什么我们总是那么热情饱满,我们也许没有经验,没有物质资本,没有智慧的积淀,也许什么都没有,可我们年轻,有冲劲,就可以勉强,可以风雨而行!最后因为场地和时间的原因,散场有些急促,许多话还没来得及说,有些连道别都没来得急说出口,但是当我回来看手机,看到了许多消息,大家相互道着感谢,大家说没关系,我们明年还会再见!
  365天后,我们会迎来2019华语辩论世界杯。华辩世界杯一定会在,虽然我不知道那时我会在哪,也许会继续在华辩世界杯的礼宾部工作,也许会换到别的部门,也许我当时身在别的地方,但感谢经历,让我得以有幸身临这一盛事,让我遇到了这样的一群人。就像很多故事,当它们变成往事的时候,岁月让一切都成了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