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就业形势回暖,用人需求扩大,薪酬普遍上扬,这是11月27日记者从我校召开的2010届毕业生供需见面会上了解到的信息。据不完全统计,在供需见面会现场,近2000名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当场签约或达成就业意向,这意味着大学生就业寒冬即将过去,2010届毕业生就业已经迎来明媚的春天。
就业形势回暖绵延数里的求职队伍,300家用人单位,近6000岗位的人才需求,勾勒出当天供需见面会火爆的场面。此次供需见面会吸引了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石化、中联重科、远大空调、湘钢等近300家用人单位,用人单位数量和提供的岗位职数创下历年之最。
校招生与就业指导处负责人介绍,“今年招聘高峰期整体有所前移,越来越多的单位纷纷提早安排招聘计划,入校‘抢人’时间提前,规模和需求量也扩大不少。”今年用人单位校园招聘战从9月一开学就已悄悄打响。从10月起,我校校园招聘已呈火热态势,有时候一天多达七八场。到目前为止,我校已经举办了100多场中小型招聘会。
用人需求扩大随着经济回暖,许多单位用人需求扩大,开始新一轮的人才储备。最新的一份企业招聘调研报告显示,2009年第四季度企业招聘意向首次上扬,特别是针对应届毕业生的校园招聘需求逐渐回暖。中国农业银行湖南省分行现场招聘负责人透露,今年该行在各高校的招聘人数将突破300大关,与去年的140人的招聘计划相比,翻了一番。对于火爆的校园招聘现象和用人需求的扩大,用人单位告诉记者,去年因为金融危机影响,一些企业取消或缩减了校园招聘计划。记者在现场发现,去年没有进人计划的单位,又重新回到了招聘会。
市场营销、机械、化学、化工等专业毕业生依然是用人单位“抢夺”的焦点,尤其是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呈现出最为旺盛的需求。外语等级证书、计算机等级证书,在校表现以及个人综合能力,成为大学毕业生求职过程中的金字招牌。而有一技之长的特长生,同样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我校女篮主力、商学院2010届毕业生王文婧自信地说,“就业形势比想象中好得多,只要有能力,不愁‘嫁’不出去。”她投出了三份求职简历,用人单位对她都比较看好。目前,她与中国建设银行达成了初步的就业意向。
薪酬普遍上扬热闹的招聘场景,全球金融危机影响的逐渐消退、经济回暖的时代背景,似乎在传递着这样一个信号———新一届大学生就业形势比较乐观。而大学毕业生普遍关心的薪酬和待遇问题,也有所上扬。据腾讯教育网统计,全国大学本科生的月薪薪酬期望值平均为1955元,而实际签约的月薪薪酬平均值已达到2484元。
记者在供需见面会上了解到,已签约的毕业生普遍认为,签约的月薪薪酬接近甚至超过了自己的薪酬期望值。刚刚与巴陵石化签约的化工学院2010届毕业生贺致富高兴地告诉记者,“巴陵石化给我见习期的薪酬是1900左右,见习期满后,工资待遇将达到2000多元,接近我的期望值。”
专家建言:低调就业大学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主要存在哪些误区?招聘会上,一些用人单位给出了答案,盲目“海投”简历、频繁跳槽,不愿脚踏实地从基层做起,妄想找到一份一劳永逸的工作,这是毕业生求职中最易犯的三大错误。
尽管大学生就业的寒冬已经过去,但在新的就业形势下两大因素仍不容忽视,一是国家宏观调控的力度进一步加强,使得一些基础建设、能源、钢铁等行业供求关系发生变化,这必将影响这些行业对毕业生的需求;二是人民币升值和金融风险压力增大,这给传统劳动密集型出口企业的用人需求带来影响。而高校毕业生就业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从地区看,东部省市吸纳了全国50%以上的高校毕业生,而西部不足20%;从学科专业看,工科和应用性较强的学科专业就业形势较好,而一些文科专业就业仍然不容乐观。
据官方资料显示,截止到9月底教育部门公布的数据,2009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74%,未就业的学生数与2010届毕业生人数加起来,大约有800多万毕业生将参与新一轮就业竞争,比2009届多出数十万人。教育专家认为,与2009届毕业生相比,目前的就业形势回暖,但毕业生还是要做好心理准备,积极应对求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变数,调整好职场心态,低调就业。
相关链接
教育部八项措施促进2010届高校毕业生就业教育部11月24日下发《关于做好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和高等学校高度重视,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全力推动2010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
这些举措主要包括:
1、不松懈,不动摇,继续加大工作力度。教育部要求各省级高校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和高等学校把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重要议事日程,继续开辟新的就业渠道,进一步完善促进毕业生就业的政策,努力形成长效机制。(下转第2版)
(上接第1版)
2、努力扩大各类项目吸纳高校毕业生的规模。教育部门要进一步扩大“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中央和地方项目的规模;继续做好高校毕业生入伍服义务兵役的征集工作;积极推动在全国实现服务外包企业吸纳20万名高校毕业生的目标任务;进一步扩大科研项目单位吸纳毕业生的规模,完善签订服务协议、户籍管理、待遇保障、考核激励等方面的政策。
3、积极开辟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新渠道。各省级主管部门要协调并配合有关部门,积极探索实施大学生社区就业计划、农村基层卫生人才服务计划等新的基层就业项目,为基层输送更多高素质人才。同时,要采取切实措施大力促进高校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就业。
4、大力推进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高等学校要全面加强创业教育,积极探索在专业课教学中融入创业教育,出台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新政策,推动各地设立“大学生创业资金”,力争为大学生创业出台税费减免等优惠措施,并在工商注册、办理纳税手续、申请小额担保贷款等方面简化程序,提供方便。
5、全面提升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水平。高校就业指导专职教师应纳入专业技术岗位系列,还要加强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建设,改进教学方式方法,不断提高课程质量。同时,积极开拓就业市场,深入各行各业为毕业生挖信息、找岗位。2010年教育系统举办的网络、现场招聘会场次及岗位数与2009年相比要有明显的增长。
6、认真做好特殊群体的就业援助工作。各省级主管部门和高等学校要进一步加大对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就业困难毕业生、残疾人毕业生、少数民族毕业生等特殊群体的就业帮扶力度。通过摸清困难学生的底数,建立专人“一对一”帮扶机制等方式,对学生开展分类指导、技能培训、心理咨询、求职补贴等就业帮扶,并在各类就业项目实施过程中对困难群体毕业生给予优先推荐。
7、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推动新一轮高等教育改革。教育部门和高等学校要加大专业调整力度,深入市场调研,对就业状况不佳的专业将采取有力措施予以调整。同时,教育部门要继续扩大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努力培养更多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8、加强思想教育,积极引导毕业生转变择业观念。结合当前形势和就业政策,引导毕业生调整就业预期,转变就业观念,树立“行行可建功、处处能立业、劳动最光荣”的就业观和成才观,积极到西部地区、到艰苦边远地区、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