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清明,人们的哀伤愁思总会被勾起。但就我个人而言,清明更多地意味着团聚。它虽不如春节般热闹,可不管是求学在外的学子,还是漂泊异乡的谋生者,都会在这一天不远千里地赶回家乡,与家人一同祭拜先祖。我们也能趁着这难得的假期,来一场寻花探柳的踏青之旅。
提起清明节,我们不一定要只想它的沉重,因为祭祖扫墓只是其中一部分。我想带你看看我家乡的清明节美食——清明粿。清明粿香甜软糯,通体墨绿,让人有忍不住咬一口的冲动。看似简简单单的一道美食,做起来却是工序繁杂。临近清明,艾草宣示主权般长遍田野,不少也会隐匿在路边的草
丛中,等待有缘人的到来。采摘时,有一种比艾草略微宽大的野草时常让我混淆,我不得不在原地对比许久。外婆见状,总是哭笑不得。虽然采摘耗时长,但这仅仅是制作的第一道工序,而漂洗、压榨还要历时几日。当一切准备就绪,被外婆深藏已久的载满岁月痕迹的模具闪亮登场。由于年岁久远,它的棱角已被磨得光滑,内凹的花纹却依然精致。透过模具,我仿佛可以看到外婆年轻时的容貌:精神、明媚。这时的我,最爱撑着下
巴,炯炯地盯着清明团子,看着它在外婆的手中揉搓成团,又被压扁在模具的花纹上。外婆反手一覆,精美的纹路便印在团子上,让我心中又添一份期待。
对我来说最煎熬的不是漫长的制作过程,而是等待团子上锅时的迫不及待。隔三差五地往厨房跑,蹭着锅边的香气不肯离去,是我的常态。当热腾腾的清明粿出锅时,急不可耐的我伸手就抢,不料被烫得手指通红。然而这般的灼痛也抵不过我按捺不住的心。
当咬下第一口清明粿时,我的味蕾被香甜的味道冲击,舌尖被筋道软滑的糯米包围,艾叶的清凉香气在齿间回转。嘴里还残留着未嚼完的团子,手却又不受控制地伸向前去,而外婆则静坐一旁,目光似水,眼里含笑,温柔着时光。
清明粿不仅是一种节日食物,还寄托了游子对家的一份思念。虽然如今清明粿可以网购,也可以随时在路边摊购买,但家的那份味道是无可比拟的。同学从家里带来的清明粿固然好吃,可我觉得它没有外婆的味道,也体会不到与外婆一起等待美食出锅的心情。趁我们还未离家太远,趁假期将近,坐一趟以家为目的地的火车,去尝尝家里的清明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