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读书

片刻













  哦,我也曾是个孩子云水心
“如果有一个人爱上在这亿万颗星星中仅有的一朵花,这人望着星空的时候,就会觉得幸福。”高中时期,我偶然间看到这句话的时候,一股莫名的喜欢生长起来,长住在我的心里,我便把它精心地摘录下来。此后,有时朗读,有时默念,有时怀想,而我那时并不知道它的具体出处。
  大学期间,意外收到好友从远方邮寄过来的《小王子》,当我一页又一页地翻读下去,竟与那句话再次偶遇,原来它出自此书,这让我更觉有些缘分的味道。于是,我便对这本书萌生出偏爱,我想读懂《小王子》,或者说我试图在品读与细思的碰撞里,听见一些我从未听过又或者我已然忘却的声音。
  合上《小王子》这本书的时候,最触动我的情节便是小王子和玫瑰花、小狐狸的相处。当小王子决意离开的那天早上,他的那朵花请求原谅,但并没有吐露挽留的真心,那朵有傲气的花儿怕小王子看见她的哭泣,竟催促小王子赶紧离开。每次读到这里的时候,我没有对那朵花生出丝毫的埋怨与厌恶的情绪,尽管那朵花曾对细心照顾她的小王子傲慢无礼,并且使小王子的良心受到谴责。可正如书中所言,玫瑰花的那些伎俩后面其实隐藏着一片柔情。我似乎可以体会到那朵花对小王子不轻易言语的爱以及离别时掩藏的不舍,我想她的深情定是饱含在她对小王子散发的每一片芳香里和她带来的每一缕阳光里,而这些总是使小王子感到幸福。虽然感触于小王子与他的花之间的情感,但却无法很好地解释其间的原因,直到读到小王子与小狐狸因“驯养”一词而引发的对话,尤其是小王子驯养小狐狸的故事,我才算真正明白感情的溯源,也是第一次听说驯养就是建立一种联系,第一次懂得人们只能了解自己所驯养的东西。
  “你如果驯养了我,我的生活就会充满阳光。我会听得出一种与众不同的脚步声。别的脚步声会使我往洞里钻,你的脚步声却像音乐一般,把我从洞里召唤出来。”“你在下午四点钟来,一到三点钟我就开始感到幸福了。时间越接近,我就越感到幸福。”读着小狐狸对小王子所说的这些话,我不禁对这只小狐狸心生喜爱,仿佛看见一只可爱的小狐狸陶醉在快乐里,期待着小王子的到来,这使我联想到现实的生活。正如人与人之间的往来,一旦彼此驯养,便都是对方的“独一无二”,在这茫茫人海,却可惺惺相惜。在这千万人之中,有许多人参与你的过去、现在和将来,但少有人走进你世界的中心,那里是一个人最隐秘的地方,便是内心,方寸之间,包罗万象,而你对他人而言也同样如此。在某一时刻,当我们对一些人、一些物开始付出,去了解他们,去倾听他们。那么,这些人便与其他的人区别开来,这些物便脱离开普通的物,成为特别的一切。在日渐加深的联系里,他们对我们来说是无比重要的存在,堪比日月之光。后来,“他们”可以被称为“我们”。当我们还是孩子或者还保持童心时,这些美即生活,生活也是美组合而成。遗憾的是,记忆常常被遗忘,很少有大人记得自己也曾是个孩子,就像很多大人无法理解小王子对那朵花的忠诚,大人们重新定义着“重要”。我们总是说孩子有一双“慧眼”,其实,我倒是觉得一颗“慧心”更为贴切。孩子并不仅仅是用清澈的眼睛看待万事万物,他们往往是用一尘不染的心灵去看的,于是,才能看见那些珍贵的、闪闪发光的东西。然而,重要的东西一直就在那里,不曾变换,只是人们的心境有所改变。尘世的幸福,不是源于长成大人后终日忙碌地寻找、念叨着“正经事”而在于是否可以做一个理解生活的大人。
  “正是因为你为你的玫瑰,花费了时间,才使你的花儿变得那么重要。”愿所有的大人也能懂得那朵玫瑰花缘何对小王子如此重要,在某个片刻轻语“哦,我也曾是个孩子”,世界也许风景正好。
编者按:午后,立于窗前,手捧一卷书,手指抚过扉页,感受文字沁于心田的满足。从小王子的悲欢中感悟孩童的灵慧,从瓦尔登湖中看到清新湖畔自然纯粹之美,从阿勒泰中感受狂野北疆的质朴风光。用镜头捕捉一个个 “读你”的瞬间,寻找那一个个沉醉书田的背影!
回归本心 亲近自然———读梭罗《瓦尔登湖》袁丹丹
1854年7月4日,美国作家梭罗独自一人前往位于马萨诸塞康科德镇的瓦尔登湖畔,开始了两年零两个月的生活之旅,并以一部《瓦尔登湖》详尽记叙了他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生活状态。他以自己的切身体验告诉我们一个最朴实的道理:“大地就像一个花园,所有的生命都被平等地培育。”在这个大花园里,最高的规律不是人的利益而是整体的法则。作为地球上的一员,我们应该回归自然、融入自然、感悟自然,在自然中发现诗意的美,在自然中简单地生活,在自然中实现人性的复归。
  梭罗最为欣赏的就是原始的、未受人类破坏和修整的自然美。他认为自然是思想的化身,它不仅为人类提供了丰饶的物产,而且是人类精神家园的最终归宿。因而,他并不是以机械的态度观察瓦尔登湖的各种自然现象,而是体察到自然赋予人类的精神价值。例如,描写瓦尔登湖时,梭罗用他独有的敏感察觉到了湖水的悄然变化,“甚至从同一个观察点,看瓦尔登是这会儿蓝,那忽儿绿。置身天地之间,它分担了这两者的色素。从山顶上看,它反映天空的颜色,可是走近了看,在近岸你能看到细砂的地方,水色先是黄澄澄的,然后是淡绿色的了,然后逐渐地加深起来,直到水波一律地呈现了全湖一致的深绿色。”湖水蓝黄绿的颜色纷杂交织呈现出了瓦尔登湖纯美宁静之感,避开了人世的繁华和喧器,湖立于天地间绝世独立的风姿跃然纸上。梭罗不仅记载了湖边林中幽静迷人的自然风光,四季更迭带来的无穷变幻的景色,还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观察鸟类、动物、花草和树木的变化,“牛蛙鸣叫,邀来黑夜,夜鹰的乐音乘着吹起涟漪的风从湖上传来。摇曳的赤杨和白杨,激起我的情感使我几乎不能呼吸了。”这幅动植物与自然天象相互交融的和谐美景诠释了梭罗对自然诗意的追寻。
  人来自自然,最终还要回归到自然中去。只有回归大自然之后我们才能真正体会到自己的渺小,才能真正把人类的进步同环境协调起来。“一个湖是风景中最美、最有表情的姿容。它是大地的眼睛,望着它的人可以测出他自己天性的深浅。湖所产生的湖边的树木是睫毛一般的镶边,而四周森林蓊郁的群山和山崖是它的浓密突出的眉毛。”通过瓦尔登湖这只大地的眼睛,我们可以看到自然的美丽和纯洁,可以感受到任何对她的改造和破坏。只有努力保护好大自然,我们才能更好地去实现生态的平衡,更好地在其中发展自己,在《瓦尔登湖》两年零两个月的生存实践中,梭罗全身心地投入自然,感到他自己“就是自然的一部分”,“每一个早晨都是一个愉快的邀请,使得我的生活跟大自然同样地简单,也许我可以说,同样地纯洁无暇。”在《瓦尔登湖》里梭罗反复地呼吁:“简单,简单,简单吧!……简单些吧,再简单些吧!”他亲手搭建起木屋,在山水环绕的纯净自然中,开始了独自劳动和冥想的简单生活;他只保留食物、燃料、衣服、房屋等最低物质条件;他厌恶以物质财富和经济繁荣去衡量生活品质的行为。梭罗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向人们证实:人其实只需要最低限度的物质供给,就能保持相当活跃的生命力;人只有从繁复的物质积累过程中解放出来,投向自然的怀抱,才能拥有更广阔的精神空间来追求真理、完善人性。
  梭罗在《瓦尔登湖》中表现出对自然无比的赞美和热爱,当这种诗意的宁静被呼啸而来的工业文明打破时,他以对自然家园的高度责任感,呼吁人类保护生态环境,重返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徜徉于瓦尔登湖畔的美景中时,梭罗敏锐地发现了当时由于人们过度开发自然而导致的生态危机,并对人类以消耗自然资源来满足自身需求的行为表示了极度焦虑。外部世界的污染与破坏和人类精神世界的迷失是分不开的,因此使梭罗忧心的并不仅仅是工业革命对自然的侵扰和掠夺行为,而是潜藏在生态危机背后的人性危机。人类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暴掠行径的思想根源是支配人类意识和行为达数千年之久的“人类中心主义”,它在给予人类物质文明的同时,也由于人自身欲望的恶性膨胀而直接导致了环境恶化和生态危机。梭罗在瓦尔登湖畔的生存实践显然是对“人类中心主义”的反驳和对“生态人文主义”的倡导。
  梭罗是生活的智者,也是那个时代的孤独者。虽然他的《瓦尔登湖》在当时并没有得到广泛的认同,但随着全球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和生态危机的出现,梭罗所倡导的回归自然、融入自然、感悟自然的生态整体主义自然观以及他所践行的简朴生活观念向人们展示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能性,更体现出生态危机的实质是人性危机,是人类的生活方式、价值取向、自然观念方面的危机,具有极其深刻的生态意义和思想价值。
不只是《阿勒泰的角落》郭婷婷
偶然在书店里看到了一本书———《阿勒泰的角落》,作者的名字叫李娟。书的封面干净没有太多累赘的话,“适用于青年,女性,对新疆好奇的读者,文艺青年。”单单新疆两个字就吸引了我。几个月前,我在旅途中结识了一位新疆姑娘,在交流的过程中她毫不掩饰地表达着自己对新疆的眷恋,为此我也常常对这片粗粝中藏着柔软诗意的地方心驰神往。
  结识新疆姑娘的时候,她刚好与自己的男朋友分手。女孩选择外出打拼,男孩却留在了北疆,长时间的异地恋,女孩等不起他了。“那样的风!从极远的天边长长地奔腾而来,满天满地地呜呜。与这种巨大的,强有力的声音相比,我个人的话语声简直成了某种‘气息’般的事物了,简直跟与梦里说出的话一般微弱而不确切。风大的呀,使得我在这一路上根本不可能维持较为平和的一些表情。真的,好几次,都会突然反应过来自己此时正眉头紧皱,呲牙咧嘴。”这是李娟笔下新疆的风。这和新疆姑娘给我看的,那个小伙最后一次发给她的那些告别照片里的情景刚好吻合。他镜头下的世界被灰褐色风沙笼罩,我猜想他一定是站在某处戈壁滩上,具有仪式感地拍下了那一组照片。此刻的他大概正一边呼吸着风沙漂浮间传来的腥气,一边不动声色地跟心爱的姑娘道着再见,然后久久地、静默地站立在那儿,一点一点掩埋住心中难以言喻的情绪。无论是从那些照片中看懂的北疆还是从李娟的文字中所读懂的北疆,我总觉得那一方土地所滋养的人,有着独特的诚挚与坦荡、果断与耿直。李娟说:“北疆的风在大地上由西向东吹,人们在大地上从北到南地奔驰。”是的,有些时候,人们说了再见,便会信守承诺不会回头,这也算美德的一种吧。
  李娟笔下的阿勒泰,常常上一秒还是晴空万里,下一秒就风沙大作。处在北疆的牧民,时不时还要遭受旱灾、蝗灾、牲畜瘟疫、沙尘暴的侵害,但是这里的子民没有抱怨过一句,没有人去计较、怨恨过上苍,而是积极、诚挚地面对着生活。他们会因为在戈壁滩上看见漫天星空而感激,会因为牛羊胃口好多吃了牧草而欢喜,会因为偏僻的乡村来了远客而庆贺。李娟笔下的世界,祥和而安宁,这里的每一个人都好容易被满足,仿佛每一个人都学不会贪心,收获的都是最简单、最纯净的快乐。
  《阿勒泰的角落》这本书的每篇文章篇幅都不长,但篇篇都让我感到如获至宝。那字里行间透露出来的都是清水出芙蓉般的清新通透,通篇不见一丝矫揉造作的浮夸之感。质朴简单的文字,将北疆的每一条山脉、每一条大河、每一只山鹰、每一个村庄都真真实实地还原在你的面前。你仿佛能感受到皮肤黝黑的老奶奶慈爱地抚摸着你脸庞时手掌上的纹路;你仿佛能听见草原上风吹过草垛时叶子与叶子的碰撞声;你仿佛能闻到牧民刚刚挤出的羊奶略带的腥味。干净质朴是这个时代里难能可贵的事物,这样几乎没有丝毫技巧雕琢的文字,已经不多了。很多人穷极一生都在寻找如何用技巧打动人心,殊不知,最简单的东西,往往最动人。
  《阿勒泰的角落》不仅仅是李娟心中的那一片安宁的圣地,更是我们所有人应该为自己所保留的一片净土。李娟有阿勒泰的角落,那么你的角落在何处?
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