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为你 千千万万遍——读《追风筝的人》有感
□ 护理学院 韩卫红





又是一年春来到。看着蓝天中自由飞翔的五彩风筝,看着孩子们为一只可爱的喜羊羊风筝飞起欢呼、奔跑,那句话在耳畔回响:“为你,千千万万遍。”那是哈桑回首向阿米尔高喊,那是阿米尔在心中对索拉博诉说。
《追风筝的人》是美籍阿富汗作家卡勒德·胡塞尼出版的首部小说,全球热销600万册,创下出版奇迹。卡勒德·胡塞尼也因此成为近年来国际文坛最大黑马,获得各项新人奖。在国家动荡和种族观念冲突的背景下,小说讲述了一个懦弱少年经历磨难获得勇气和安慰的成长故事。

12岁少年阿米尔是阿富汗喀布尔一个富家少爷,祖父是法官,父亲是成功的商人,母亲受过高等教育,因难产而死。与阿米尔相伴的是小他1岁的哈桑——仆人阿里的儿子,哈桑的母亲生下儿子不久就离家出走。两个从小失去母亲的男孩,一起游戏,一起读书,当然是阿米尔读给不识字的哈桑听,虽然不乏少爷对仆人的戏弄,但这并不影响他们之间的感情——哈桑为保护阿米尔挺身而出,使欺负他们的青年阿塞夫不得不放手。
喀布尔的风筝节在每年冬天举办。斗风筝获胜,既是孩子的渴望,也是家族的荣耀。阿米尔和哈桑为此做了充分准备,阿米尔的父亲也给予大力支持,甚至哈桑的梦里都是获胜的好兆头。在哈桑的帮助下,阿米尔斗风筝获胜,如愿以偿赢得父亲的骄傲和宠爱。但他却陷入痛苦之中:一边是哈桑追风筝时回头笑着说:“为你,千千万万遍”;一边是哈桑在追风筝时受到阿塞夫伤害时,自己却躲在一边袖手旁观。
亲密与背叛。面对这样宏大的人生命题,少年阿米尔无法言说、无法释怀、无法原谅自己。在父亲拒绝更换仆人建议后,他选择用栽赃驱逐哈桑,来逃避心灵的折磨。再次如愿以偿,但阿米尔陷入更大的痛苦。如果前者是因为懦弱,后者则是丑恶。没有谁会料到,用错误弥补、矫正错误铸成的是更大的错误。羞耻、后悔、愧疚不时噬咬着阿米尔的心,从前的快乐随着哈桑一去不复返。
苏联入侵阿富汗,阿米尔和父亲经过千辛万苦逃到美国。和千千万万仓皇去国的阿富汗人一样,他们失去了亲人和往日的财富、地位,但没有忘记祖国,忘记哈桑。一天,父亲朋友拉辛的电话让已过上稳定生活的阿米尔走上了自我救赎之路,并告诉了他一个惊人的消息——哈桑是他同父异母的弟弟,而为看守他家的房产,哈桑夫妇被塔利班杀害,只剩下独子索拉博。
为救出侄子索拉博,阿米尔冒险重返阿富汗。面对已是塔利班头目、要报当年之仇的阿塞夫,阿米尔战胜怯弱勇敢地救出了索拉博。要让侄子过上幸福生活,阿米尔不仅要忍受阿塞夫为他留下的满身伤痛,解决一起返回美国的各种规则障碍,还要医治失去父母、倍遭蹂躏的索拉博的心理创伤。像当年哈桑对他无怨无悔的忠诚,阿米尔和妻子索拉雅用善良、耐心,为索拉博重拾生活信心一点点地努力着。
风筝在美国天空盛放。看着嘴角翘起的索拉博,阿米尔边追风筝边在心中说:“为你,千千万万遍。”

掩卷静思,小说《追风筝的人》给予读者的远不只是对友谊与背叛、懦弱与勇气等人性的思考,还有对父子之情、种族观念以及国家与个人命运关系的深刻关注。
12岁的阿米尔是个敏感、缺乏安全感的少年。没有享受过母爱,父亲把他放在膝上和颜悦色谈话是他难以忘怀的幸福。父亲的伟岸、成功、骄傲和强势,让阿米尔羡慕、自豪和自卑。父亲对他的冷淡让他不安,父亲对哈桑的好让他嫉妒。赢得斗风筝的冠军,阿米尔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父亲能为他开怀大笑,为他骄傲。获得父亲的宠爱,成为像父亲那样的人,是少年阿米尔的渴望。这个愿望折磨着少年脆弱的心,成为阿米尔心中无法诉说的痛。
他的父亲并不像他想象的那样完美,哈桑的母亲是仆人阿里的妻子,而他父亲与阿里就像阿米尔与哈桑,是从小到大的玩伴。他们父子都背叛了自己的好朋友,只不过阿米尔的背叛是少年的懦弱,他父亲的背叛则是成年的恶行。他父亲用冷淡阿米尔、对哈桑好、隐瞒事实自我救赎,阿米尔竭尽全力给予索拉博幸福和尊严。最终,阿米尔超越了他的父亲,用行动获得了心灵的宁静。
种族观念是这个故事绕不开的话题。哈桑是受歧视的哈扎拉人,阿米尔是地位较高的普什图人。普什图人是阿富汗最大民族,占总人口的42%;哈扎拉人是第三大民族,占总人口的10%。虽然哈桑与阿米尔朝夕相处,情同手足,但他们之间依然横亘着种族的鸿沟——阿米尔也不确定他们是否是朋友。哈桑对阿米尔的忠诚和保护,不是仆人对主人的服从,而是发自内心的纯洁感情。也就是这一点,让阿米尔为自己的怯懦而感到卑微和羞耻。“哈扎拉”是波斯语,意为“一千”。多数学者认为,哈扎拉是成吉思汗及其后人西征后在阿富汗留下的驻屯兵的后裔,这使我对哈桑不由生出许多怜惜。
于我而言,阿富汗是个遥远而神秘的国度,是《追风筝的人》让我于新闻之外,可以通过小说中普通人物的情感和命运了解它的文化和历史。长期生活在和平的国度,无法想象和体会战乱带给的伤痛,但小说里阿米尔少年时的幸福生活,国家政权更迭、动荡带来的山河破碎、民不聊生,流落异国他乡依然保持的民族风俗,一次次击中我的心,不由让人想起:日本制造的南京大屠杀,西方鼓动的颜色革命,叙利亚儿童的追问……倾巢之下,安有完卵?每个人都是有家有国的,没有谁能于乱世找到平安和尊严。民族融,民之幸;国家强,民之福。
民族和睦,国家强盛——为你,千千万万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