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珊·格里芬的《自然女性》是继西蒙波伏娃的《第二性》之后又一部女性主义思想名著。这本书1978年在美国出版,1988年翻译到中国。我最初是当做散文诗来读的,作者使用的是诗一样的语言。慢慢地发现这原来是一本学术书。它被视为女性生态主义的奠基之作,是“一部重要的敢于观察的作品”,“一部非常新颖,具有高度想象力的书”,更重要的,这是一本改变了人的观念的作品。
为什么写?我们知道,在男权社会里,男人是社会的主宰。为了使这种现实状况在理论上站得住脚,男人建构了很多“理论”,来论证这种现实状况的合理性并强化这种现实状况(中国是三从四德、三纲五常)。其中一个重要的论证方法就是,借助西方传统的主客二分的思维,来论证男人是超越大自然物质的主宰,而女人则是接近大自然的低贱物质。
全书由四卷构成。第一卷“物质”。主要讲在男权社会里,因为女人的身体特征与大自然有某些相似,所以女人被视为大地、植物、动物之类的东西,是和男人不一样存在物。书中这样描述:
“我们是岩石,我们是泥土,我们是树木、河流,流,我们是风,我们是鸟,我们是牛、骡,我们是马,我们是固体成分,因和果,宿命论和客观现实,据说,是被遗弃的物质。我们是肉,我们是呼吸,我们是她的身体。”
为什么要强调女人的物质性?因为在西方传统思想观念里,精神是高于物质的。从柏拉图那里开始,就建构了一个二元论的思维框架,在这种思维框架下,精神一直被抬高,而物质被贬低:
“显然,物质不能了解物质。
物体“是非生物,只能原地运动”。
物体既无理智也无感觉。
据说,只有通过理性才会接近大自然。”
这样,他们(男人)只要论证了“女人的物质性”,那么贬低女人就变得容易了。为了更好地说明“女人的物质性”,他们还提供了很多看似“合理”的生理学的证明:
“女人们进化比男人少。……女人的进化较缓慢,象植物一样,有一种徘徊的感觉。她进化的结果是声音高而尖,喉头小,红血球较少和神经系统比较简单。
由于缺乏理智与道义;女人属于小孩与真正的人———男人之间的一类。”
他们认为,女人的大脑纤维很柔弱,而女人有规律地生理周期,会使女人供应大脑的血液减少。所以,女人的头脑是有缺陷的,和一切高层次的精神生活无缘:
“注意,一切抽象的知识,一切枯燥无味的知识,都应塞进男人勤勉而稳健的头脑。”进一步推理,“为此,女人绝不要学习几何。”
争论是否要教女人算术。
对于一个拥有望远镜的女人,建议她丢掉,不要企图发现月球上发生的事情。”
“女人的物质性”这一论调衍生出了一系列的所谓 “文化”,我们可以把这套文化称为“男权社会的文化”,用来强化男人对女人的统治。比如,在基督教文化里,女人是由男人胸上一根不完全的肋骨形成的,所以,女人是肉体,是依附于亚当的;而男人因为有一个上帝的形象(上帝按自己的形象造出亚当),他是上帝的代言人,是灵魂,是精神。再比如,他们说,男人性是性、情是情,性和情可以分开,性和精神和意志都是可以分开的;而女人不一样,女人的性、情、精神和意志往往统一在一起,进而他们认为,“女人的生殖器官对心脏,头脑和灵魂进行一种奇怪的控制。”所以,女人“不完全是自己的主人”,“千万女人中只有一个具有上帝给予的才能,能够在贞洁中生存。”
我们可以一个三段论来总结一下这种论证方式:
大前提(一般性的原则):理性主义传统中的二元论,人与自然是二分的,人是自然征服者和统治者。
小前提(一个附属于前面大前提的特殊化形式):女人类同于大自然 (因为女人的物质性)结论:女人同大自然一样,是男人征服和统治的对象。
男人正是凭借这样一套理论来实现对女人的控制的。那么,这套理论统治的结果是什么?答案是:男人和女人关系的分裂和紧张,人和自然关系的分裂和紧张。因为在这套理论下,男人代表的是“人”、“人性”和“理性”的一面,而女人代表的是“自然”、“动物性”或“情感”的一面。这样,男人与女人,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对立的,有着两级化的倾向,这样难免导致彼此之间的敌意。这就是该书第二卷呈现的内容:分离。中世纪大量女巫的被指控和被杀戮,近代西方社会生态环境的破坏,正是这套理论统治下的恶果。
那么,当时代的脚步迈到今天,女人是否愿意安于男人对她的控制呢?如果不愿意,我们该怎么办?应该看到,今天的社会已经在制度上实现了男女平等,在现实生活中男女平等的事实也在广泛的发生,尽管还不甚充分。那么,我们在理论上如何来讲述这个道理呢?
首先,要不要讲述这个道理?其次,由谁来讲述这个道理?男人吗?还是我们自己?再次,我们何如讲述这个道理?苏珊.格里芬就是这样的讲述者。
她并不否认女人和大自然之间的联系。相反,她正是基于女人和大自然之间的联系来展开她的论证的。该书第三、四卷就是苏珊.格里芬提出的一套反驳依据。我们也可以把她的论证形式归纳如下:
大前提:我们承认我们是大自然。因而,我们和大自然彼此理解。
“我们(女人)知道自己是由大自然创造的。因为我们看到了自己。我们就是大自然。
“她复活的气象会一次次给我洗礼,她的伤痕会给我以爱护,我能意识到发生在我身上一切,我了解她的感情,大地是我的姐妹,我爱她日常的优雅,爱他沉默的胆识,……我不会忘记,她对我意味着什么,我对她又意味着什么……”
在这里,女性与自然保持着一种情绪上的、情感上的某种联系。她们共同受到一种压迫,那就是来自男权对她们的统治。所以,我们与自然能够去彼此了解,我们与自然彼此是形同的、理解的。这样,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被理解为平等的、无等级的、互补的、普遍联系的。
小前提:大自然也内涵精神性。来看:
“我们怎么既是渺小的,也是伟大的,……尽管我们的每一棵树都以一种孤独的方式站立,但我们没有彼此分离,因为,当我们彼此分离时,我们没有谁是美丽的,然而,当我们的站立呈现出一种纯纯的优美之时,那么,在这个轮回中每一个被留意到的瞬间,每一个细节都是可爱的。”
从这段表述中我们发现:第一,大自然让处于其中的每一个生命都有独立、平等的存在价值,并且没有彼此分离。女人的身体结构使女人比男人更深刻体悟到大自然的禀赋,更能够意识到人与自然的接近,也更容易沉浸在自然之中,女人与自然密不可分。就是说,女人和大自然之间更能形成一种亲密和亲近的关系,能够促进彼此尊重、彼此了解、彼此关爱。这样势必可以打破传统上男人主客二分的二元思维所带来的分裂和紧张。第二,大自然是一个“不能打破的整体”,彼此依赖,紧密联系。强调自然是一个整体,这个整体中的每一个生命彼此都十分重要,自我与他人是一个整体,人与自然也是一个整体。这是一种整体主义的自然观,在这种自然观下,强调将自然中的任何生命形式都给予关怀、责任和爱。
结论:女人也是精神性存在。苏珊.格里芬这样写道:“我们是观察大自然的大自然,我们是具有自然观念的大自然。是哭泣的大自然,是讲述大自然的大自然。”是的,我们就是这样的大自然:有自己的眼光和判断,有自己的观念、情感和理性,有自己的精神世界。
所以,并不像男权话语下说宣扬的,妇女被等同于自然以及身体领域,就在价值上要低下,女人同样有自己的精神性。这个结论是对根深蒂固、影响女人是接近大自然的低贱物质———这一论调的有力驳斥。
这本书对我的震撼是不言而喻的。原来学术著述可以这样写,可以这样 “不合常规”。打动我的不只是她的思想、她运用的材料,还有她清晰的思维和独特的语言表述风格。因为整个作品的诗意的表述,使文本有一种别样的神秘气氛,初读起来难免有些离奇,甚至不易理解。而一旦抓住了书中的主要脉络,就会由衷地感到整个作品的生动和深刻,而对于那些丰富的想象,其含义确乎耐人寻味。
最后,我想用该书扉页的一段话来结束我的发言。她揭示了这本书的主旨:女人也是有独立精神的个体。
这些文字是为我们当中那些人写的,她们的语言听不到,她们的语言被偷掉了,被抹掉了。这些被剥夺了语言的人叫哑巴,甚至叫蚯蚓、甲壳虫、海绵虫。此书是为我们当中那些说出我们自己语言的人写的。
是的,我希望我们不是哑巴,不是蚯蚓、甲壳虫、海绵虫。我们都能有自己的语言,并且,可以表达出来。(本文来自半亩方塘第二期女性沙龙“影响你最深的一本书”座谈会上的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