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关于大学教学文化的思考


  文化是人群精神活动和物质活动的共同规范。一个具有共同目标、协同工作的群体,会逐渐形成自己的群体文化,即成员在合作中,为完成共同的目标及个人实现,而形成的一种相互约束、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相互激励、共同进步的观念,优秀的群体会逐渐建立起共同的价值观。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固化于制度中,因此,一个特定的群体,其文化包含道德风尚的引领、最高目标的实现和共同价值观的追求,以及行为准则的规范和管理制度的保证等内容。
  “高等教育承担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大学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大学师生构成一个相对特殊的群体,他们追求高尚、目标高远,富有社会责任感和正确的价值观。学生的目标不仅是考试合格、大学毕业,而且是获得未来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教师的目标不仅是适合当下的工作要求教好学生,而且要不断提高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提升自己的持久竞争力。他们有着强烈的个人实现的愿望和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的共同追求。因此,在高校这个特殊社区养成了高校师生这个特殊群体的文化--教学文化。
  大学教师和学生在一定的权利义务规范下,遵循高等教育规律,科教结合,努力实现教学效果好、教学质量高,培养高尚的品格,达到教学相长、共同进步的教育目的,就是大学教学文化。大学教学文化有三层内涵。
  一、“课”比天大,师生对教学保持持续热情这里的“课”指发生在师生之间的一切教学活动,可以是教学日历固化的,可以是师生间的个性化约定,也可以是师生间临时的邀约。“课”比天大有两层境界。
  “课”比天大的第一层境界是师生双方恪守教学本分,教师以“教”为天职、学生以“学”为己任,始终把教、学作为自己的第一要务。教师克服家庭困难、身体病痛,放弃外出讲学、调研学习,推迟兴趣所在、利益所在的事务,第一时间、第一投入,按照时空约定保质保量完成教“课”;学生努力跟进教师的引导,按要求的时间进程完成各个教学环节,让教师及时了解自己学习的全过程,如日常学习过程中的表现、阶段性的成绩以及学习态度等方面,以便教师对学生学习全过程持续观察、记录,并及时反思、适时调整“教”的内容、进度等,同时对学生的“学”做出形成性和发展性的评价。
  “课”比天大的第二层境界是师生双方对教学保持持续的热情,教师对教学工作高度关注,学生对学习积极主动并且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对于教师,历经十年寒窗苦读,终有一日华丽转身--学生变先生的时候,看似年复一年循环往复的人生轨迹,实质上是在陪伴学生日新月异的身心成长和学业进步,教师感受的是学生持续的激励和对未来无限的希望。因此,教师每一次站到讲台,都好比运动员站到起跑线上,紧张、兴奋、期待。对于学生,“学习是本能”,无需讳言大学生厌学的现象,但也毋庸置疑大学生的茁壮成长。强烈的个人实现的愿景和社会担当的志气,让年轻生命的活力、积极探索的精神、跳动活跃的思维积极呈现出来,重现着教师昨日的成长。教师与学生之间逐渐养成一种既相互约束又相互欣赏、既相互理解又相互激励的积极关系,使他们对发生在他们之间的教学活动保持持续的热情和积极进取的态度。
  二、科教结合,提升科学研究的教学品位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将科学研究的成果、思想、方法等向教学研究、教学活动的转化程度称为科学研究的教学品位。
  一种转化是教师将科研成果直接引入到教学中。教师要将培养人才、科学研究、社会科技服务紧密结合,将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过程与方法的引导、思维与创新的培养结合起来,要有能力向学生展现动态发展的专业学科领域的前景。因此,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和学术研究水平,将自己的科研活动与学生的学习、创新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起来。教师的科研成果,可以直接成为第一课堂的教学内容,或是用于指导第二课堂学生的科技创新,还可以作为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活动、科技服务的切入点。大学实施专业导师制,设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与企业科研院所联合培养学生,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学科竞赛、科技作品竞赛等,都是科教结合的有效抓手。
  另一种转化是教师将科学研究的思想、方法运用于教学研究中,进行学术型的教学研究。首先,要系统研究教学内容体系、教学方法手段、考核评价过程等方面。通过研究教学内容的内在逻辑及前后课程的衔接,结合学生学习活动的认知规律,凝炼适宜贴切的知识型内容,增加发展性内容、启发性内容和学科前沿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选择调用,要配合教学内容和考核评价,以实现最好的教学效果为目标。其次,教学研究实践要设立平行班,进行对比试验。研究设计评价指标体系和数据处理方法,进行科学论证后方可实施教学改革。对教学改革的效果评价定量与定性相结合。收集数据、处理比较等定量评价要数据真实、处理严谨、严格比对;教师的体会、学生的感受等定性评价要目标明确、针对性强。
  三、教学相长,教师和学生实现共同进步评估一项职业,不仅要看它提供的赖以生存的条件,更要看它提供的发展机会和带来的心灵慰藉。大学教师恰恰就是这样一项职业,在社会发展、文明进步、人民富庶的新阶段,人民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要满足受教育者个人发展的需要和社会的需求。“有什么样的教授就有什么样的大学……教授就是大学,教授的水平就决定了大学的水平。”(徐显明:学校文化与教育创新,华北理工大学干部在线学习中心)因此,必然要求大学教师与时俱进,不断发展进步。对于学生,大学阶段无疑是人生重要的成长阶段,学生在获得必要的专业知识结构的同时,修养了身心,培养了情感和价值观,将遵守行为准则、道德规范内化为自身的基本素质,理解人生、了解社会,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树立远大的人生目标。发生在师生之间的每一次交流,都是一次创作,都是智慧火花的碰撞,“教”与“学”相互促进,师生共同进步。
  具体到教学环节中,教学的进行通常是师生双边、生生双边或多边的教学实践活动,不仅是信息的传递、知识的增长、认知的进步和能力的提高,而且是一种情感的陶冶与态度、价值观和信念的相互影响。教学过程中的互动有趣而充满活力,并且富有挑战性,教师与学生之间积极的期望、热情的鼓励、高度的责任感和彼此的认同与肯定会促使师生萌生创造性,帮助师生发展积极的态度、正确的自我概念,完成教师学生的共同实现,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进步。
  建设教学文化,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育是以生命影响生命的过程,教师是育人的关键。教师要率先垂范,尊重、合作、理解、守信、敬业、奉献;追求品位,追求修养,追求境界。要加强教师的发展和培养,要培养具有现代教育理念、专业化发展的教师队伍。要尊重教师发展的利益、价值和愿望,促进学校价值和教师价值的共同实现。引导教师尊重、理解学生,学会以公正的态度、发现的目光、宽广的胸襟去欣赏学生,教师在教学中既要开掘学科课程中的科学精神,更要挖掘学科课程中的人文内涵。学生层面,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在教学互动中显示个人的志趣和才能,培养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在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懂得合作,理解团队精神,形成共同的价值取向,增强责任感,学会自我发展,培养独立完善高尚的人格。通过在教学中设立讨论式、项目式等教学方式,加强学生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在师生之间创设具有精神的、文化的、心理的和谐氛围,形成良好的教育情境。师生之间相互尊重、平等相待、情感交融,教师的品格、文化素养影响着学生,学生的朝气、热情、积极进取也感染着教师,由此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养成教学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