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教师应对职业倦怠的一点感想
教育不止眼前的苟且 还有诗和远方
高晓松的歌曲 《生活不只眼前的苟且》不知触动了多少于世间苟且生活的饮食男女。有多少人在职业生涯中日复一日,年华渐逝,理想渐远,只余下些眼前的琐碎生活。不思进取、得过且过的职业倦怠不断侵蚀着人们生命的质感和生活的质量。歌曲的共鸣,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当下职业人职业倦怠的盛行。大学教师也未能幸免,职业倦怠在高校教师队伍里也频繁出现,而且已侵蚀到了青年教师群体。青年教师是近些年颇受社会关注的群体,他们的数量之众、压力之大、处境之难常被提及,由此也被冠以了 “青椒”“工蜂”之名。这种处境成为青年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重要原因。如何克服职业倦怠,成就自己的事业和理想,也成为许多深陷此中的青年教师面对的问题。作为青年教师的一员,对此也深有感触,我认为应对之道可借用 “生活不只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这句歌词的启发来谈。在我看来,它启示我们不要过于关注眼前的得失,而应把眼光放长远,结合国家教育发展的趋势,树立教育的远大理想。套用一下,我们可以说 “教育不只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教育的诗和远方”是 “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把它作为自身的职业追求和灯塔,引领自己的职业发展。纵使当下有风浪坎坷,也不至于迷航陷于眼前的苟且之中。现代社会的职业是一个人谋生的重要依赖。教师作为社会人,有家庭、老人、子女,也有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需求,无法超凡脱俗,追求名利无可厚非。但教师却又与其他职业人不同,教师职业被认为是 “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教师被认为是 “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面对的不是产品而是带有灵魂的人。这一特点,决定了这一职业又不能过分追求名利,而应淡泊名利和奉献爱心,具有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精神,需要有精神追求来引领和干预物质追求。许多青年教师入职后,面对自身的处境和压力,会因名利方面的失落滋生出抱怨、消极的情绪,在行为上表现出得过且过的状态,这时若没有一个远大理想的召唤,会极易滑入倦怠的深渊。可以说,青年教师现实处境是社会发展及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阶段性状况,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抱怨甚至自暴自弃解决不了问题。目光只盯着薪酬待遇和职称,无疑会增添更多烦恼。青年教师若能淡泊名利,志存高远,既能眺望远方,时刻记着教育的使命,又能眼光向下,踏实做好当下的工作,无疑会有助于化解生活中的倦怠并振奋奋斗的精神。
有了 “诗和远方”的引领,自然会关注通往远方的路如何走,而不会再苟且于眼前的每一步,如此,青年教师才会自觉地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学习,积极进取,以提升自己的学识和修养。而这一过程的实现又会以身教的形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成长。自己从学生走来又成为一名教师,深深体会到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有着两个层面:一个是韩愈所说的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的知识传授层面;另一个则是教师的精神影响层面。从某种意义上说,第二个层面对学生的影响更加深远。知识传授要求教师必须具备渊博的学识和前沿的学术眼光,而这只有通过不断学习才能实现。职业倦怠的表现之一是缺乏学习主动性和进取心,而一个有远大教育理想的青年教师,在逐梦的过程中,会自觉地克服自身的惰性,积极进取学习新的知识。在他们那里,每一刻的学习进取直接关乎远方的到达,没有时间停下脚步抱怨。精神影响则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师德修养,在日常教学中,以自身的行为示范,润物无声地影响学生。若在教学中倦怠,牢骚满腹,极易被学生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这种负能量会在学生间传递,直接影响到学生的价值观和做事的态度。而一个有着远大理想的青年教师,则会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对自己严格要求,他们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起的进取形象,他们身上散发出的正能量,会对学生的精神世界产生持续影响。
微笑面对教育,教育会对你报以微笑。以倦怠面对教育,你的人生将只剩眼前的苟且。理想与现实并不总是一致,有时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但越是如此,越显示出理想的价值和意义,越显出诗和远方的迷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诗和远方”是我们在世的芸芸众生不苟且、不倦怠、奋起前行的理由所在。教育上,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