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清明凭吊周总理


  今年的清明,江淮大地雨泪纷纷,似为我们先去的祖先感伤垂涕。在完成家族祭拜仪式后,我们驱车来到淮安。雨雾中的周恩来纪念馆,宁静而肃穆,不少游人和我们一样,自发地从各地赶来,瞻仰凭吊周总理。周总理一生清贫,无儿无女,生与祖国人民共休戚,死后连骨灰都不愿保留,将一切都献给了祖国和人民,人民当然也永远不会忘记他。作为70后,至今我还能背诵这首纪念周总理的诗—— 《周总理,你在哪里?》……我们对着高山喊:/周总理———/山谷回音:/“他刚离去,他刚离去,/革命征途千万里,/他大步前进不停息。”
  我们对着大地喊:/周总理———/大地轰鸣:/“他刚离去,他刚离去,/你不见那沉甸甸的谷穗上,/还闪着他辛勤的汗滴……”
  周恩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任总理,在百废待兴、矛盾重重的新中国,总理付出的辛劳,是常人难以想象的。在我接受的教育中,“日理万机”这个词,最确当的联系人是周总理。据说总理参加一次会议,一直站着听别人汇报,有椅子也不坐。原来,总理连续工作20多小时,故意“罚站”自己,是为了保持清醒。总理这种只争朝夕、鞠躬尽瘁的工作态度和精神,是我们永远的精神财富。在今天这样一个众声喧哗而又略显浮躁的时代,在工作中容易怠惰的年轻人,应该学习总理这种敬业奉献、克己尽职的工作精神。如果全社会都能弘扬这种不畏艰难、全力以赴的工作信念,“撸起袖子加油干”,那
我们必将如期实现这样的宏伟目标: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之际,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之际,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瞻仰周恩来纪念馆,近距离感悟、温习周恩来总理的成长之路和伟大业绩,更能够深入地理解周恩来的信仰和灵魂。周恩来生于忧患之世,长于书香之家,在少年时代便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宏大志向,青年时代壮怀激烈,投身救国,并写下“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的宏伟诗篇。他远赴日本、法国、德国,深入学生、工人、知识分子和共产党人之中,在中外烽火硝烟中以实际行动探索救国救民的道理,1922年周恩来加入中国共产党之后,将一生献给了党和国家,成为了一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并淬炼成为一位极富人格魅力的人。当西方记者不怀好意地问:“为何中国将人走的路称为马路?”周恩来幽默而不失机锋地回答:“因为中国人走的是马克思主义道路。”可以说,在周恩来总理一生的历程中,他的尽职、智慧、立场和信仰,从来没有因为复杂的斗争和外部环境而偏离过正确的方向。正如习总书记在今年3月5日纪念周恩来诞辰120周年讲话上所说:“周恩来同志半个世纪奋斗的人生历程是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历史的一个生动缩影,是新中国孕育、诞生、成长和取得崇高国际威望历史的一个生动缩影,是中国人民在自己选择的革命和建设道路上艰辛探索、不断开拓、凯歌行进历史的一个生动缩影。”
  雨丝纷纷下,周恩来总理的形象和精神,却愈来愈明晰。在全党全国深入学习周恩来精神之际,清明再次祭奠周恩来,也是将不忘初心、坚守信仰、自我革命、永远奋斗的精神融入到我们自身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让我们一起呼唤:周总理,你在哪里——你永远居住在太阳升起的地方,你永远居住在人民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