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书,单看这两个字,便觉得一丝油墨气息,仿佛回到少年时期,拿着最新的报纸,贴近深吸一口,便觉满心欢喜。但自从上大学后,除了上课必备的书籍,似乎没再怎么碰课外书籍,每日拿着手机刷着头条,看着绚丽的娱乐新闻,感觉生活惬意又美好。
但是我渐渐觉得,似乎哪里有些不对,整个人越来越浮躁,渐渐地开始迷失、迷茫,充盈着晨雾的人生路上看不清道路,更看不清楚自己。直到大二下学期,也就是两个月前,我才忽然想起那句话,“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我一直在思考,却思而不得,何不转向书籍,在那里追寻自己问题的答案?
两个月里,两周读一本书,算到今天,也只是系统地读了三本半书。虽然可能无法得到什么大彻大悟,也算管中窥豹,不断的探索,所以我就简略的写些什么吧。
第一本书是 《能源神话与现实》,在图书馆中与它不期而遇,因着它的主题与我的专业对口,便兴冲冲地带回埋头读起来。不得不说,这本有点倾向于数据论文的书籍没少给我下马威,数据严谨,主题明确,每个词我都认识,但偏生就给我一种“我在看编码”的感觉。硬着头皮,一路啃下去,看得有些囫囵吞枣,也看得有些头疼,却能体会到思维在一次次跟随作者不断的阐述和反驳中变得清晰,对于那些甚嚣尘上的能源神话也开始有了一些自己的看法。
第二本书是咪蒙的 《我喜欢这个功利的世界》,说实话,我是被书名惊艳到了,因为初到大学时的我,最是不屑名利的,不想谈钱,不想谈未来,不愿也不想去思考那些所谓的职场生活、名利场;我一直幻想着美好、清新、愉悦和惬意的生活,沉浸其中,不能自已。好在看完这本书,曾经的那些幻象与困惑早已烟消云散。咪蒙在书中的描写现实而直接,虽然有一些地方偏感性,让人感觉像在看鸡汤,但是无论是在描述事业、金钱、自由、爱情,抑或是青春、故人,都改变不了文中那股铿锵之气。书中许多观点,例如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阈值、不断追求劳动的不可替代性、用努力付出获取应得的名利等等,都让我看到了一种强悍的人生,一种全新不同的人生态度和体验,让人心向往之。
最喜欢文中咪蒙引用的钱德勒《漫长的告白》中的那句话:“你知道,故事的结尾并不重要,生活唯一确保我们的就是死亡。所以我们最好不要让那结尾,夺走了故事的光芒。”是啊,行走于人生路上,结局固然相同,但过程却可以各异,为什么不抓住正在流逝的每段时光,将之灌注在热爱的事业上,让韶华磅礴绽放呢?
第三本书是 《理财要趁早》,选择这本书完全是为了缓冲一下前面两部书的哲学性,不过令人惊喜的是这本书内容非常的详实,贴合实际,语言朴素的同时实用性也很强,针对不同年龄阶段,都给出了实用的建议。通过实例讲解,由浅入深地帮助读者建立完善的理财意识。如果有兴趣的话,很推荐你读一下。
最近正在看的这本书是一位好友强烈推荐的,由德国作家赫尔曼·黑塞写的《德米安》,讲述了一个男孩成长路上的思想发展心路历程。透过字里行间,我似乎走近了主人公的身边,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静静地凝视着主人公一次次的心灵升华,思想淬火。以德米安为代表的阿布拉克斯萨斯世界神秘而广博,在我的心中引起了共鸣后,竟也呼啸着推动着我去追求新的见解与思考。有些时候,冥冥之中,我竟发现,书中德米安的有些思想与我的古怪想法不谋而合,不禁掩面含笑,笑叹在书中觅得知音。在书中寻找自己的影子,在现实中寻找书中思想的影子,真的是有趣极了。
慢慢的,从一开始的不愿看书,到不断发现新的思想,我慢慢喜欢上了读书。读书真的让我觉得,这个世界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让我不费力气地摘取前人瑰丽的思想果实,体会他们的人生。透过他们的笔尖,在他们所描绘的那个世界里,一次次的穿越、经历、抽离、重生。
读书仍在继续,人生仍在旅行。
愿余生,书香绕指,笔墨含香。·凌深·